1、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到鞍山动物园看熊猫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B.疫情一起,绿色的迷彩再次撑起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C.班主任老师用心记住每一位同学的生日,在同学生日那天送上祝福的话语,真可谓别具匠心。
D.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
B.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
C.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D.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无耻啊!无耻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底线》,情节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诠释了人民法官使命担当的故事。
B.本次中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比赛中,八年级九班代表队别出心裁的设计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C.手持火炬快乐奔跑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原型是国宝大熊猫,其造型简直惟妙惟肖。
D.看台上,观众们屏息敛声,生怕一眨眼就错过最精彩的瞬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0年的湖北,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年。
B.湖北在疫后重建家园、重振发展的大考中再次交出了一份优异。
C.今天的武汉,复原了城市烟火气,开始新一轮加速跑。
D.中国发展,追求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记叙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深沉的忧国思亲之情。
B.甲诗首联“破”“深”分别写出国家破败的悲凉状况和城郊荒草丛生的凄凉情景。
C.乙诗由对眼前美景的描写转为直抒胸臆,笔意急转,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D.乙诗“江碧鸟逾白”一句,诗人以江水的碧绿与鸟羽的洁白相衬,色彩明丽清新。
【2】甲乙两诗中的“感时花溅泪”“山青花欲燃”都借花传情,结合诗歌内容,分别说说诗人是如何借“花”传情的。
6、默写古诗文名句,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良多趣味。(( )《三峡》)
②泉水激石,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_______,山山唯落晖。(( )《野望》)
④大漠孤烟直,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⑤_______,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
⑥以天下之所顺,_______。(《<孟子>三章》)
⑦我报路长皆日暮,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7、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报告文学,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誉。
8、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下面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⑤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⑥“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⑦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⑧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教过的。
⑨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脊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⑩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⑪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⑫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⑬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请为①—④段概括一个小标题。
【2】第②段加点的“跑”与第①段的哪个动词相呼应?这两个词能突出什么?
【3】第②段画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我”这一夜看到的最好的一折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好戏?
【5】文章结尾回想那夜看到的“好戏”,那夜的“戏”好在哪里?
9、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自己的写作需要,自拟题目。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诗歌除外,文体自选;书写工整,标点正确,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