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繁殖(zhí) 杀戮(lòu) 踌躇(chóu) 潜滋暗长(qiǎn)
B.畸形(jī) 窒息(zhì) 婆娑(suō) 藏污纳垢(gòu)
C.翘首(qiào) 苔痕(hén) 纤维(qiān) 为富不仁(wéi)
D.辟邪(pì) 斟酌(zhēng) 慰勉(miǎn) 春寒料峭(qiào)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艰难地越过月台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与“我”对父亲的同情。
B.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C. 《中国石拱桥》一文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D.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3、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弧形 卧波 合拢 暴涨
B.和谐 碑文 冲毁 推崇
C.胜景 序幕 残陨 雄跨
D.要道 侵略 倾听 拱圈
4、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谁也不能否认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B.“低头族”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大量网络信息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C.改革开放40年来,科普事业在科学的春天里蓬勃发展并恢复生机,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人从楚地而来。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巧妙地融进了作者此时此刻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颔联写景,分析其中的“随”、“入””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6、默写。
(1)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气氛凝重而战斗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要避开喧嚣,不必归隐山林,精神超脱,也能进入幽避旷远之境,就像陶渊明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7、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
【语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误,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1】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根据语段一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__________(填序号),“集”本义是__________。
【2】根据语段二回答: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8、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瓜为啥会苦(文/申菁)
①苦瓜,又名“半生瓜”。半生前,只觉苦涩,半生后,才领悟苦后尚有余甘。“苦瓜”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家常小菜,它因苦而闻名,也因苦而受人青睐,那么,苦瓜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苦这种味觉呢?
②首先,味觉的产生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味蕾是口腔中主要的味觉感受器,当味觉细胞受到刺激时,冲动经过面神经、舌咽神经和速走神经的轴突进入脑干、丘脑,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后反馈信息,产生不同的味觉。从味觉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基本味觉只有四种:酸、甜、苦、咸,其他千百种不同的味道,都是这四种基本味觉的混合。呈味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否则无法被味觉细胞感觉,当物质经唾液溶解之后,才可以显现出味感。水溶性越高,味道产生的速度越快,一般来说,酸味、甜味和咸味的物质具有较高的水溶性,而苦味物质的水溶性相对较差。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们对咸味感觉最快,苦味的感觉最慢,这就是我们对苦味后知后觉的原因。
③其实,我们味觉的主要功能就是帮我们分辨食物的营养价值,避免吃到有毒的东西,而很多有毒性的东西吃起来都有一定的苦味,一旦感觉到苦,可以及时地吐出来,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
④科学表明,苦瓜的苦味来自于两种物质:一种叫作瓜苦叶素,另一种叫作野黄瓜汁酶。如果两种物质同时存在,瓜果就会出现苦味。研究表明,葫芦科植物有非常相似的苦味特征,这是由于植物经过自然选择,产生了某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毒性,并且是“天然杀虫剂”,植物用它们来抵御疾病和寄生虫等不利环境。如芹菜、香菜、菌香等带有特殊味道的蔬菜,也和苦瓜一样,产生的辛香味,是一种天然的驱虫剂。
⑤苦瓜虽苦,却很有营养,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比如,解乏消暑。苦瓜中含有生物碱类物质查宁,具有利尿活血、消炎退热的功效,《滇南本草》载道:“苦瓜除邪热,解劳之,清心明目。”
⑥苦瓜可以健脾开胃,是一种好的开胃菜。苦瓜的新鲜汁液中含有一种类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苦瓜中某种活性蛋白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清除身体内的有害物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家常菜的苦瓜又名“半生瓜”,半生前的味道是苦涩的,半生后的味道是苦中带甜的。
B.从味觉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千百种不同的味道都是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的混合。
C.味觉的唯一功能就是帮我们分辨食物的营养价值,避免吃到有毒的东西,保证生命安全。
D.苦瓜可以健脾开胃,可以降低血糖,可以消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苦瓜虽苦却受人青睐这一现象,引出本文说明内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②段中加点字“这”指的是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们对咸味感觉最慢,苦味的感觉最快。
C.第④段中加点词“研究表明”,说明观点有据可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苦瓜会苦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能缺少美,就像生命中不能缺少空气。在不同人眼中,美丽有着不同的定义。美丽可以是墙上的画,也可以是内心的艺术修养;美丽可以是精致的妆容,也可以是自信的微笑;美丽可以是动人的文学,也可以是精妙的物理……
请以“美丽的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