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锦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长期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B. 她的文章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C. 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所造成的。

    D. 为了彻底杜绝随地吐痰这种不良现象不再发生,学校有关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多数家族企业往往是由核心人物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奋斗、百般磨练和勇敢的冒险精神而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

    B.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殚精竭虑,耗费了四年时间,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C.这篇小说情节抑扬顿挫,十分吸引人。

    D.鲁迅的文章对反动派的批判入木三分,让人为之警醒。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皆碧(piǎo)            甚箭(tuān)          猛浪若(bēn)

    B.互相轩(miǎo)            泠作响(líng)          直视无(ài)

    C.嘤嘤成(yùn)            鸢飞天(lì)             谷忘反(kuī)

    D.世务(lún)            鸟相鸣(hào)            条交映(shū)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B.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的爆发,导致很多生命戛然而止

    C.谦虚谨慎是修身为人之本,过于炫耀自我,目空一切,不懂得收敛,最终只会为人所厌。

    D.为了祖国的核弹事业,从那天起,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便销声匿迹了。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下列诗歌与本诗题材相近的是:( )

    A.《次北固山下》

    B.《望岳》

    C.《十五从军征》

    D.《赠汪伦》

    【2】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3】“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③风休住,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⑤无风水面琉璃滑,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⑥中原乱,__________,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⑦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⑧得志,__________;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默写杜甫《春望》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选文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________(人名),选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人名)。

    (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他的印象:_____________

    (3)书中还描述了其他红军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③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④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⑤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⑥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⑦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⑧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⑨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⑩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⑪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⑫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 选自《读者》2017年5月第10期,有删节)

    1作者读古诗经历了四个阶段,阅读全文,将表格补充完事。

    “我”读诗的阶段

    “我”读诗达到的程度

    背第一首诗和词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有画面感

    读带批注的诗词读本

    完全理解

    对父亲的观点提出质疑

      ③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说爸爸“离谱”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5文中“我”用多种方法读诗,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谈一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将文题“越来越   的我”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温暖是什么?温暖是临出门前父母的一声声叮咛在心中泛起的波澜;温暖是在最无助时一个陌生人的问候与援助;温暖是在心中困惑时朋友的倾听。这些都是温暖的瞬间。

    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