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这张语文试卷,你一定要先沉着答题,再冷静思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水平。
B.成都自然博物馆的主题展厅包括由地质环境厅、恐龙世界厅、缤纷生命厅等组成。
C.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D.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将把中国人民与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2、下面的情境中学生的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一位盲人准备过马路,但马路上车很多。你打算上去帮助这位盲人,但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对他说:
A. 盲人叔叔,我带您过马路吧!
B. 你想过马路吗?跟我来!
C. 您好,请问您想过马路是吗?现在刚好是绿灯,我和您一起走吧!
D. 您看,绿灯还没亮,等亮了我们再过马路吧!
3、选出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昆虫记》堪称想象文学的典范,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这种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文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
D.为了揭开昆虫的奥秘,法布尔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不断地假设反复地推理,严密地求证,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每个奥秘的揭开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因此,阅读《昆虫记》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大厦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监督机构工作不到位,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真是祸不单行。
B.《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据说这音乐曲是作者在用餐时妙手偶得之作。
C.听着那些令人恹恹欲睡的调子,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演奏者慵懒的面容。
D.我记得昆明的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的。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①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②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③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⑤萧萧芦荻秋。
(注)①王濬,字士治,晋益州刺史。②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③降幡:降旗。④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⑤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下”一“收”,以对比的手法,写出双方实力的强弱。
B.颔联先写吴国苦心经营的防守溃败,再写一遍黯然的投降结局,从侧面体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
C.颈联中的“往事”指的是历代王朝的更替,“山形”指的是西塞山,这里通过具体描写西塞山的奇伟竦峭表现了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尾联借故垒萧条长满荻花暗喻藩镇割据势力终将走向灭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着重写王濬一方势如破竹的攻势,暗示后文国家统一的必然。
B.诗中既有客观的历史记述,又有眼前的实景描写和作者复杂的感慨,史、景、情完美融合。
C.这首诗借古讽今,既是对破坏统一各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迎头痛击,也是借六朝的覆灭警示骄奢腐败的唐王朝统治者。
D.全诗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____)《黄鹤楼》)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6)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刘桢《赠从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衬托,突出松柏傲霜凌雪且始终保持坚贞端正的美好品质,借此寄寓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7、请根据以下情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 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冢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因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
……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摘自《傅雷家书》)
(1)文中的“孩子”指的是_____(填人名),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是第一位的。
(2)结合选段以及《傅雷家书》全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法文没有念好的原因一是老师教的方法有问题;二是自己念得很不用功。
B.傅雷建议儿子最好把学习乐理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俄文之用。
C.文中提到儿子没有学好俄文的原因一是把俄文学习搞成“突击式”;二是在国内对俄语理论学习得太少。
D.傅雷认为学习的时候可以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不要贪多务得。
(3)傅雷在为人处事上给儿子提了哪些建议?你最有启发的是哪一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按相应要求从选文中选取例句,加以赏析。
⑴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的妙用)
⑵修辞手法运用。
【3】本文选自名著《 》,在这部书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位恩师,他是谁?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的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 从未走远”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中间位置;②文章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不套作,不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