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B.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 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禁锢(jìn) 鲜腴(yú) 锐不可当(dānɡ)
B.颁发(bān) 绯红(fěi) 俯瞰(kān) 正襟危坐(jīn)
C.悄然(qiāo) 教诲(huĭ) 窒息(zhì) 坦荡如砥(dĭ)
D.镌刻(juān) 崎岖(qí) 蹒跚(mǎn) 惟妙惟肖(xiào)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B.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主要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出自《朝花夕拾》。
B.《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真实,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C.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物,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对山水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中国文人常常留恋于山光水影之间,或纯粹观景,透露审美情趣,如《钱塘湖春行》;或融情于景,表达厌弃名利、渴归山林之愿,如《与朱元思书》。
5、阅读欧阳修的《浪淘沙》①,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和尹洙、余靖等人受到牵连被贬。创作这首词时,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故地重游,感慨人生。②从容:意指盘桓流连。③紫陌:指京郊的道路,因传说以紫色土铺路而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写“把酒祝东风”,这种将无情事物拟人化的手法,与苏轼的“把酒问青天”相同。
B.词人通过“垂杨紫陌洛城东”一句,回忆了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出城东游玩的往事。
C.“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两句刻画出了青年壮志、意气风发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往日欢娱的怀念之情。
D.词的下阕通过“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间接抒发与友人相逢不能久聚的感伤之情,整首词情感的抒发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2】有人评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请你试作简要分析。
6、根据提示填空。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在生活、思想、行为上经受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在经历过诱惑仍能在波澜中保持那份平淡;在经历过失落后依然满怀最初的希望;在孤独与守望中依然执着前行。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心”字的古诗词(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昆虫记》片段,回答问题。
卵产下之后大约半个月,前端出现两个又大又圆的黑黄点,那是蟋蟀的眼睛。在这两个圆点稍高处,在圆筒子的顶端,出现一条细小的环状肉。卵壳将从这儿裂开。很快,半透明的卵就能让我们看到要儿那孵化中的小样儿。这时候就必须倍加小心,增加观察次数,尤其是早晨。
幸运垂青耐心的人,我的孜孜不倦终于有了报偿。稍稍隆起的肉在不停地变化着,出现了一拱就破的一条细线。卵的顶端被其中的婴儿的额头顶着,顺着那条如肉线抻着,像小香水瓶一样微微启开,分落两旁。蟋蟀像小魔鬼似的从这个魔盒中钻出来了。
(1)请将蟋蟀出此的过程补充完整。
前场出现两个又大又圆的黑黄点——①——出现婴儿那朝化中的小样儿——②——婴儿顶起卵的顶端,破卵而出
(2)除蟋蟀外,法布尔笔下的其他昆虫也都展露由了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请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书中是如何体现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这一特点的?(写出两处即可)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锄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 )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⑥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⑦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⑨( )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静 静穆 平静
B. 平静 静穆 沉静
C. 平静 沉静 静穆
D. 静穆 平静 沉静
【2】第6段写了百亩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什么作用?
【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现了六安爷怎样的心理?
【4】“锄”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歌德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行走的旅途中,我们可以欣赏自然的神奇,领略异域的风情,感悟人生的真谛,或追寻一段历史,静思当下与未来……从小到大,同学们都有旅游的经历。也许走得很远,也许只在附近,但每一次的游历都会留下抹不掉的记忆。当然,还有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那就是翻开一本书,让心灵去感受别样的天地。请以“行走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