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委坠髻,耳中明月珠。(《陌上桑》)
B.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C.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王维)
D.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孟浩然)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使全社会正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气。
B.经过“辨别”“思索”“怀疑”三步以后,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90多岁的黄旭华仍然坚持工作,将时间毫不保留献给了毕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
3、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B.“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情感”,正因为法布尔喜欢赋予昆虫人的情感,《昆虫记》才让读者如此痴迷。
C.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虽被毒蜘蛛咬伤还愉快进食的小麻雀。
D.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4、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镌刻(juàn) 泻气(xiè) 气宇轩昂 正襟危坐
B.颁发(bān) 要塞(sè) 粗制烂造 无可置疑
C.悄然(qiǎo) 娴熟(xián)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D.仲裁(zhònɡ) 翘首(qiào) 诚惶诚恐 暗然失色
5、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后面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又嵌入了“接”“连”两个动词,形成一 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 一个“归”字,好像作者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了天帝态度温和以及对作者的关心。
C. “我报路长嗟日暮”,作者借用典故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幕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D. “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惊人句”化用李白的典故,表现作者卓越的诗才。
【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题文)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驻足赏花,骑马踏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回答问题。
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问题:在冬妮娅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在你心目中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惊蛰抱蚕子
李彦荣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1】文章围绕“小小的蚕儿”,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4】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节对春天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引出下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 第③节通过对孩子察看蚕子时动作和神情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孩子们对蚕的呵护与喜爱。
C. 第⑥节写到“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是因为大人们也十分喜欢蚕,并呼应前文。
D. 第⑨节提到儿时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强调孩提时有趣活动远远不止养蚕这一项。
【5】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9、给材料作文
一条蛇进入一家木工店,在朝墙角爬去之时,它从一把锯子上面爬过,被轻轻地划伤了。疼痛向它报了警,它转过身来,咬着锯子,锯子却严重地割伤了它的嘴巴。这时,它以为锯子在攻击它,就决定绕着电锯打滚,以便用自己的整个身子把它闷死。它挤压得越紧,锯子就切得越深,这让蛇变得更生气,从而更用力地挤压,直到最后,蛇死于自己造成的创伤。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做事不要因小失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人要学会忍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