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每至/晴初霜旦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2、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②“礼”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③古代经典诗文最为精准、细腻、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④这里既有个体强烈的情感抒发,又有社会理性的自觉遵循;这里蕴藏着难以言尽的思辨与智慧,蕴藏着个体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情与追问。⑤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养成、情感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A.第②句中,“言语行为”“心理情感”是并列短语,“情感的交流”是偏正短语。
B.第③句中,“精准”“细腻”是形容词,“呈现”是动词,“对”是副词,“社会”是名词。
C.第④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不需要进行修改。
D.第⑤画直线部分语序不当,应该把“性格养成”和“情感培育”进行调序。
3、学校八年级某班召开名著阅读分享会,同学们畅谈分享阅读收获。下列分享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红说:“《傅雷家书》充分体现出傅雷夫妇的教育思想,他们呕心沥血培养出了两个孩子: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教师傅敏。”
B.小丽说:“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的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他非常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给儿子的建议涉及到正确理财、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事等方面。”
C.小飞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对朋友非常仗义,因为救朱赫来而入狱,在狱中经受考验,却从不透露朱赫来的行踪。”
D.小明说:“保尔最爱读的小说是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写的《暴风雨所诞生的》,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4、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作“连横”,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鼓励友人虽再会难期却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2】两首都是送别诗,但风格迥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离别愁云,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经历仕途坎坷之后写作《别薛华》时,诗人心中的豪气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____________的心情。
6、根据语境及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读郦道元《三峡》,其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1)______,(2)______。”
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3)______,(4)______”,我们看到了春天来临,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的美景;
读王绩《野望》的“东皋薄暮望,(5)______”,我们能读出诗人的彷徨无依之情;
读崔颢《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6)______”,我们能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愁绪;
读李白《渡荆门送别》的“(7)______,(8)______”,我们能想象到江水挣脱群山束缚,在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画面;
读刘桢《赠从弟(其二)》的“冰霜正凄惨,(9)______;(10)______?松柏有本性”,我们明白了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要正气凛然,保持高洁的本性;
读曹操《龟虽寿》的“(11)______,(12)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领悟出即使年纪大了,也可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7、阅读科普作品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内外积累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对自己感兴趣或较熟悉的内容,还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你阅读《昆虫记》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的。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昆仑石
①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
②这山看上去没有一点植被,只有岩石和岩石的组接,如巨人雄壮的骨骼,石沟深壑,绝无柔和线条,山山相依,如削如攒,挺拔峥嵘。
③那么就进山吧!
④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⑤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而公路也是由小小石渣铺底。
⑥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
⑦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
⑧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惟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
⑨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
⑩这些昆仑石边还有一条小路,那是无数小小昆仑石砌成的,那些小石头晶莹光滑,十分可人,远望犹如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工人说这些小石头是从旁边清冽湍急的昆仑河里捞出来的,它们都经过雪水的磨砺洗礼。
⑪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断断续续读出:
⑫“……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⑬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铺在这地球上,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
⑭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这一块块昆仑石。
(冯文超·选自《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仿照所给提示,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走进昆仑山口,深受震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伫立石碑前,感慨万千
【2】作者在文章前两段不惜笔墨描写昆仑山,有何用意?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些小石头晶莹光滑,十分可人,远望犹如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
【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仿佛读懂了这一块块昆仑石。”你是否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请将你的看法写出来。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怀素幼年为僧,每日摘寺庙芭蕉叶练字,一万多株芭蕉叶摘取完了以后,再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写满字迹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最终成了著名的书法大家——“草圣”。
我们每一个人做事时,如果能再多付出一点,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以“再多付出一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