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全球第一耗胶大国,但天然橡胶的生产却不能自给。(将“的生产却”删去)
B.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也解决国内环境问题。(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解决国内环境问题”对调)
C.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在“严格执法”后面加上“的力度”)
D.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上了顶峰。(把“不管”改为“尽管”)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创新攸关人类现在与未来,要解决全球贫困,创新是不二法门。
B. “最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潭的路上”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如果不是妙手偶得 ,便是生活磨砺的总结。
C.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暗暗地潜滋暗长了。
D. 过去,对大众而言,参观博物馆显得可望而不可即,现在,走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语法知识的说明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散文《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我‖[确实]亲眼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一句用符号标示出的句子成分都是正确的。注:主语 谓语 宾语(波浪线) 定语( ) 状语[ ]
D. 通过“创文办”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劝导,陈家巷的居民终于主动拆除了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这一句的主干是:居民拆除建筑物。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回繁华》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B.茨威格是奥地利传记作家,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
C.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将自己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为线索,鲜活立体地描绘了昆明的雨季。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品读“采菊东篱下”一句,联系下面诗歌,说说你认为“菊”在古诗中象征什么品格。
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古诗文默写。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_____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3)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5)《<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胸襟旷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春望》中表现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7、罗斯丹评价《昆虫记》:“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请你根据阅读经验结合《昆虫记》这本书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
读书可以养气
朱同芳
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
②知识的贫瘠和文化的荒漠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低下。读书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振精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最好途径。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说的诗和礼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文学书和礼学书,孔子的意思是,不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立身处世。“学然后知不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和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
③气是精神,是气质,是底蕴,是修养。气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漫长的人格塑造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可致。人格的塑造,大致有三种最主要的途径:一种来自于家庭、师友的言传身教,一种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反思,一种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朱熹讲读书之要点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可见,能够聚敛精神,心平气和地捧书而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④读书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这是在“物”与“理”上对人的心智的塑造。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最终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涵修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晋之名臣周处,少年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以致被当地人与老虎、蛟龙一起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幡然悔悟,杀死老虎与蛟龙,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读书养气之说决非虚语,值得我们重视。
⑤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来说的,那些与升学、应试、评职称、赚钱等现实功利目的直接挂钩的,大约都属于“有用之书”,除此以外,可入“无用之书”的行列。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书”,最最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些书,无用而有大用。
⑥读书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籍是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从幼年至垂暮,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读书应当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
⑦让我们的生活浸满书香,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人文的国度。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不用再成为“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②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伊萨克·巴罗
材料二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哥伦比亚河谷里有一种植物叫做格兰藤,长在山崖的阴暗面,因为根部取水功能非常强大,所以,它们能够沿着山崖直向上攀爬,最终爬到崖顶接受阳光照射,开出美丽的花朵。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她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