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伊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③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⑤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①②④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湛蓝        钟磬        狼籍        春寒料峭

    B.映衬        斟酌        帐蓬        重峦叠障

    C.臃肿        跳蚤        躁热        任劳任怨

    D.妥帖        擅长        簇拥        坦荡如砥

  •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是真正的隐者。②树在枯山瘦水中,能年复一年地向上生长。③它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向着阳光安静地呼吸,直到枯萎、凋零,化为尘土。④树被人移植到马路边、公园里,被当成吸尘器,或是一种视觉观赏之物。⑤即使只有一尺土壤和半寸阳光,也觉满足。

    A.“安静地呼吸”“化为尘土”“半寸阳光”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句①中的“树”做宾语,“隐者”做主语。

    C.句②中的“在枯山瘦水中”做补语,“生长”做谓语。

    D.“树并不因此而愤怒,因为它的生命是埋在脚下的。”这句话适合放在④句和⑤句间。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习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B.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2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关于“桥”的古诗句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洛桥晚望》 孟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古人很喜欢将桥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肯定也积累了许多关于桥的古诗句,下面就请你搜集几句关于“桥”的古诗句吧(至少两句)。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选出下列关于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北上抗日。

    C.《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请你从下列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A.贺龙     B.彭德怀   C.朱德

    “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

    红军将领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件

    参加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

    ①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②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①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我选择  

     

     

     

    (3)下列两小题任选其中一小题作答。

    (作者)的《长征》描写了红军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一直到1936年10月 (地名)胜利会师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长征这一壮丽的诗篇。

    ②李鸣生创作的   (书名)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实地采访为支撑,向我们展现了在西昌卫星发射场用中国的“ ”火箭将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的形象。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小松的语文老师沈老师是苏州同里人,受邀参加这次“家乡寻美”主题活动,特别给同学们推荐了一篇写家乡的美文。

    倾听千年的桨声

    刘汉俊

    ①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远处似有桨声在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②依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面睡莲,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从不见凡间纤尘游丝的寺刹。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③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④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着依稀的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的早晨,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无语。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无论你是谁,同里的水依旧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已千年如此。

    ⑥记得昨夜,踟蹰灯火阑珊处,一位老者独自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醇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秋风起,蟹脚忙,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爬进早已等候在湖底的蟹箱,或者泊在湖中央伫立的高脚屋下的渔船,吱呀吱呀地被渔夫们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上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15块一只。”自赏与自满、恬静与淡泊,秋风都不催。已千年如此。

    ⑦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闭门为家,开门是店。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着点儿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黑黑的桥旁,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团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已千年如此。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同里的早晨特别悠长,长得像汊港一样没有尽头;岁月被同里拉长了,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柳垂金丝,叶泛青光,幽径通向千年的古藤。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汊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走进同里的人,都想把心掏出来淘漉洗涮。阳光穿行在岸上苍老的林间,斜映横照,光影迷离。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起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

    ⑨一位早起的老人横坐桥栏,拉一杆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二胡,流畅如斯,喑哑如斯,像从千年的古井底打捞上来的苍凉。在秋日里翻晒那锈蚀斑斑的钩沉,引了匆匆路人想起历史的某个片断,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绵长的,却深刻得无以言表、近乎木讷呆痴的感动。

    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给同学们印美文的时候,沈老师不小心将其中一个段落漏掉了。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A处还是B处?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快意的喷嚏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亮了。

    【2】小泽觉得这篇文章语言很美,可他却朗读不出文章的味道。老师建议他可以注意重音。你能帮他把下面句子加上重音(限两处),并说说原因吗?

    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汉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

    【3】文章结尾说“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同里“千年不变”的除了“桨声”还有什么?

    【4】谈到文章第⑩自然段“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小松很有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时光悠悠,往事如流水,人生道路再续春秋;该留的谁也无法带走,该走的谁也无法挽留。

    追忆过往,竟是什么也记不清了。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翻开旧日的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着情深意切的痕迹。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去,旧时的回忆依旧会留下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

    请以“时光的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