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都草堂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这是无可置疑的。
B.枣儿的父母三年前走出大山,前往广东,除了节假日偶尔和枣儿打通电话,至今杳无音信。
C.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我们都为之着迷。
D.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B.老实人总是会黯然失色,只有奸诈者才会鹤立鸡群。
C.上千名幼儿集体吟诵《弟子规》,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场面十分壮观。
D.如果不严加管制,这里会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旁人的撺掇,这个孩子是不至于做出这等事情的。
B.一部伟大的作品,定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即使海枯石烂,也会从尘封的记忆中被人们重新拾起。
C.原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却由于叛徒的出卖,导致了那场战争的失败。
D.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各种鲜花次第开放,整片大地生机勃勃起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弱小生命被庞大的生命吞食,这在弱肉强食的生物界司空见惯。
B.大型超市里的商品五花八门,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应有尽有,逛得我眼花缭乱。
C.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也要如此。
D.我国职业围棋手柯洁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李世石,夺得世界冠军。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利州南渡①
温庭筠
澹然②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③。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④,五湖⑤烟水独忘机⑥。
【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临嘉陵江。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不被重用,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③翠微:指青翠的山气。④范蠡:春秋时楚国人,助越王灭吴后辞官泛舟五湖。⑤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⑥忘机:旧指鸥鹭忘机,这里指忘却俗念。
【1】下面对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联写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B.这首诗颔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意境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C.“谁解”有无人理解的失意之情;“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D.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空旷寂静的嘉陵江边晚渡图。
【2】这首诗的颈联是被人们传颂的写景名句,请你从巧用数量词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__________。
7、填写下表,完成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 | ||
批注角度: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 ||
人物 | 事例 | 批注 |
毛泽东 | 一、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房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每天做着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常常直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二、当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不幸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 | 毛泽东: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但见红云冉冉来
赵慎珠
①重阳时节,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播出,其中的舞蹈《登高抒怀》颇得人心,画面上簪花少年云游黄山,云海波澜,天风来去,他们登高山之巅,眺日落之景。书生风度翩翩,文人之间吟诗作赋、载歌载舞,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仿佛令人穿越古今,见证千年未变的书生意气。然而,书生帽上簪花的一个小小细节,惹来观众议论纷纷:古时的书生,是否真的会如此装扮?
②翻阅书籍会发现,古时男子使用簪花装饰头部,曾经是一种时尚、风雅。宋代诗人姜夔《郊礼后景灵宫薛谢纪事》描述的场景,想象一下就非常热烈:“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
③簪花的习俗大约源自汉代。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人们把茱萸佩在腰间或系于臂上,求福辟邪。
④西晋周处编辑、记录宜兴地方风物的书籍《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晋代,人们将火红的茱萸果实插在头上,用来除祛恶气、抵御风寒。
⑤男子簪花,唐代曾在士大夫中流行。一次,唐中宗李显在立春日召近臣学士宴饮,有上官婉儿、宋之问等人。武平一年龄最小,他的应制诗写得最出众,唐中宗心中喜悦,随即赐花一枝,插在他的头上,以示奖励。武平一念念不忘,在《景龙文馆记》中记下了 “赐花一枝”这件事。
⑥到了宋代,男子簪花风俗更为兴盛,甚至成了一种官场礼仪。《宋史·礼》记载:“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又再拜就坐。”皇帝召集朝会,戴花是百官必须遵守的程序。
⑦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处贩卖鲜花的商铺,连走街串巷的卖花郎也以簪花饰首。在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男子簪花的画面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男子簪花已然成为宋代城市风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⑧簪花的场合各有不同,有宫廷簪花、雅集簪花、饮酒簪花、节日簪花、婚嫁簪花以及日常簪花。簪花的群体从贵族阶层到各个阶层,从位高权重的皇帝到街边的货郎,甚至《水浒传》中舞枪弄棒的绿林好汉,男子皆以簪花为美。
⑨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百业繁兴,宋人爱花爱得优雅而有才情。每日清晨,穿戴整齐后,拿起一朵小花点缀在帽上,为日常生活增加了丝丝缕缕的温情。
⑩千年时光流转,明清之后,男子簪花不再。但中国人爱花始终持久专注,人们爱花的姿态,更爱花的品格。花品与人文相互渗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品依附于人格。
⑪无论顺境或是逆境,灾害或是疾病,若有一朵花儿相伴,人世间便多了一抹亮色,彰显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的坚韧不拔。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2年11月9日,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特点 | 句子 |
历史悠久 | ① |
② | 人们把茱萸佩在腰间或系于臂上,求福辟邪。(晋代,人们将火红的茱萸果实插在头上,来除祛恶气、抵御风寒。) |
受众广泛 | ③ |
【3】文中说“人格寄托于花格,花品依附于人格”,你有喜欢的花吗? 它寄托了你怎样的人格追求?
9、请以“收获的季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