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感情真挚、文笔朴实的文章。
B.《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及其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C.《藤野先生》这篇小说通过回忆“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D.《美丽的颜色》一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持不懈与乐观的精神。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 、领略道德精髓、感受国家 、丰富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 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A.熏染 情感 焕发
B.熏陶 情怀 焕发
C.熏陶 情感 散发
D.熏染 情怀 散发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通过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人们渴望自己走进历史中理解当下。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只是在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在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A.“在”是介词,“宝藏”是名词,“感受”是动词。
B.“尘封的记忆”“历史的图景”都是主谓短语。
C.“人们渴望自己走进历史中理解当下。”这句话中,“渴望”是谓语。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之一是:删去“通过”。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盘旋 嘹原 争讼 叹为观止
B.涌跃 欺侮 皎洁 草长莺飞
C.踪迹 弥漫 翩然 消声匿迹
D.晦暗 脑畔 辐射 天衣无缝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阅读上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了诗人生活处境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C.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简要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表达作用。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分)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3)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分)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句子是:“ , 。”(2分)
(5)把王维的诗《终南别业》默写完整。(4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 , 。
7、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母后填上恰当的选项。
A.蚂蚁 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B.萤火虫 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C.圣甲虫 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
D.螳螂 c.早知你要将我吮吸进肚中,我就该拒绝你带着麻醉的亲吻。
A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___
(2)《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阅读《昆虫记》时我们能发现,整本书的章节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
A.绝大多数章节主要写同类多种昆虫,突出一种昆虫。
B.绝大多数章节只写一种昆虫,从各个角度展开描述。
C.绝大多数章节写两种不同类的昆虫,进行对比分析。
D.绝大多数章节写同类的多种昆虫,归纳它们的共性。
8、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豆子
陈重阳
①在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充实人们干瘪的胃囊。而种豆子,就成为一种奢侈。后来,豆子才大片出现在田野里,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级,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黄豆、赤豆、绿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②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自己的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面对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收获之后,在场地里集结的豆荚们,经历一场棍棒的击打,噼里啪啦响作一团,这是它们对农民最高的礼仪!
③母亲攀起簸箕一颠一颠,豆壳轻舞飞扬,壮烈地飘散而去。小心地翻拣掉那些遗留的碎屑,于是各种豆子发出黄、赤、绿的油光,滚圆的身体裸露在母亲欣喜的目光里。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的彩页,内容就不一样起来。
④黄豆是油料作物,我的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轧油。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⑤最奢侈的莫过于炸油果,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倒出清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弄好的面团擀、轧、切,制成各种形状,然后下油锅。一缕缕幸福的炊烟,弥漫在村庄上空。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焦脆的油果新鲜出锅,供我们一一解馋,我们吃得满手淌油,齿颊留香。
⑥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饮,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待至豆烂,茶汤褐绿莹润,清香怡人。绿豆茶饮宛若法器,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⑦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沉着蓝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父亲正困乏,焦渴难耐,他停顿下来,两手抱着罐子,挺身仰脖,咕嘟咕嘟,肺腑之间茶流汹涌。半晌,“哐当”一声,罐子落地。于是,气韵开始平息。力量,一寸一寸又恢复至体内来了。
⑧赤豆呢,往往带着母亲的味道。母亲手巧,是能把苦涩生活拧出甜味的人。在闲散冬日的某个清晨,我们姐弟都冷得缩着脖。母亲抱来一捆干柴说,来,烧锅。锅里的水沸腾着,里而煮的是赤豆,几个时辰煮到软烂,加些柿皮、甘薯,搅拌成什锦馅料。以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就做成了豆包。乡下的豆包,颇像乡下人的性子,皮薄馅足,内心实在。
⑨母亲每次总是要落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笼作为礼物走亲戚。圆鼓鼓的冷豆包切成四瓣来,露出新鲜的馅料,忍不住舌下生津、喉头律动。香甜较糯,食之熨帖,欲罢不能。我们都是娴雅慢品,生怕这幸福去得太快了。之后,我们姐弟要挎着篮子走过乡野坎坷,把一份殷切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亲戚。
⑩乡野豆子,串起一把幸福之门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光阴的通道,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多年以后,豆子仍沉淀在我的记忆中,膨胀发酵,绵延着一种生命的原香,挥之不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3期)
【1】全文围绕“乡野豆子”展开叙事,请在横线处依次补充恰当内容。
种豆子——(①____)——轧油——(②___)——煮绿豆茶(做茶饮)——(③___)
【2】简要概括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请探究文末“生命的原香”有哪些内涵。
【5】联系《社戏》和上文,结合下面材料,分析两篇文章分别借“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2)乡野豆子,串起一把幸福之门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光阴的通道,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
——陈重阳《乡野豆子》
9、题目:美,悄然绽放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