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B.其案势犬牙差互(犬牙:狗的牙齿)
C.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亢奋 (kàng) 褶皱(zhě) 怒不可遏(è)
B.怠慢(tǎi) 羁绊(jī) 怅惘(wǎng) 强词夺理(tūo)
C.斡旋(wò) 缄默(jiān) 晦暗(huì) 戛然而止(gá)
D.拾级(shī) 锵然(jiāng) 冗杂(rǒng) 销声匿迹(nì)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中的“冠”指“行冠礼”,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此礼表示成年。
B.古汉语中“阴”指山北水南,“达于汉阴”的“汉阴”指的是汉水南面。
C.《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她的词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不当的是( )
A.地震最剧烈时,地动山摇,分崩离析,数百座房子在顷刻间变成一堆瓦砾。
B.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让人民群众义愤填膺。
C.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苦心孤诣、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取法先人、学习传统、融会贯通之后的成果。
D.“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场馆造型美轮美奂。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古诗《子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说:“你是谁,决定了你的起点;和谁在一起,才决定你的终点”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朱赫来的相关情节说说你选择与他为友的理由。
8、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指向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盖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有删改)
【1】理解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这句话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14)段描写春景有什么用意?
【3】文章主要写孩子们想要小鸡,却没有买成小鸡,为什么作者以“做父亲”为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劝学》中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拿刀刻东西,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不继续刻,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他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这样的材料也能被他雕刻成自己想要的物品。有一些同学做事缺乏恒心,一开始激情澎湃,可是过了几天,激情逐渐消失,或者遇到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就想放弃,几乎没有做成什么事。
请你叙写生活中的经历,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让缺乏恒心的同学读了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战胜自我。
写作要求:①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并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忌无病呻吟,忌空洞说教。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或者戏剧,不要写成书信。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