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发现小浦整理的笔记中有一处表述有误,这一处是( )
A.从《愚公移山》学习中得知,“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阴”这座城市位于淮河的南岸。
B.“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这一句压缩后的句子主干是:荧光闪耀着。
C.“成语,是中华文化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它存在于络绎不绝的历史中,存在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一句中“络绎不绝”这个成语使用不当。
D.《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周亚夫军细柳》出自“世家”部分。
2、成语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反腐新作《零容忍》中揭露出来的贪官胃口和敛财手段让人 。
②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不可能一朝醒来就宣称自己 ,已掌握了这门学问。
A.叹为观止 大彻大悟
B.瞠目结舌 幡然悔悟
C.叹为观止 幡然悔悟
D.瞠目结舌 大彻大悟
3、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看到著名表演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4、下面是某单位下发疫情防控要求的部分内容,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遵循“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不扎堆”。
B.每日须做好电梯间、走廊、资料室、会议室和公共区域的消杀消毒工作。
C.提倡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外出活动时切忌佩戴口罩。
D.对近期有与重点疫区人员接触史而隐瞒不报者,将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5、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郦道元在《三峡》中,从正面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中寄寓着作者无尽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晏殊以花的逝去、燕的归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托卡列夫,你说的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段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
8、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大汗淋漓,衬衣全都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这首不朽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对于一切美好,竭尽全力地追求之后即使得不到也会释怀和心安,也依然会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不同人对枣树的做法和态度。
①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无可奈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
(1)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赏析加点词语)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理解。
【4】有人说,第②段写人们看到枣树的表现已经足够表达出对于它的渴望,就没有必要再写第③段年轻小后生用石子扔枣的情节了,你同意吗?为什么?
9、请以“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600—8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