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怀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从选项中找出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A.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B.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D.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蛤蟆笨拙,人来往往不去,常要用脚踢它一下,才肯拖动大屁股慢慢挪入水中。

    ②田埂上有田鸡和蛤蟆。

    ③田鸡灵敏,一有脚步声就“嗖”地一声蹿到水中去了。

    ④正是初夏时分,秧苗碧绿,秧田里蓄着水,倒映着蓝天白云。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③①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灭(qiān 首(qiáo 锐不可dāng

    B.然(qiǎo 息敛声(bǐng

    C.刻(juàn 红(fěi   huì   眼花乱(liáo

    D.rán   喉( 热(zhì   危坐(jīn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B. 人们常把“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背景。

    D.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每章开头均以“______”“______”起兴,渲染了______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亭亭山上松,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东皋薄暮望,_________。(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夕日欲颓,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9)《使至塞上》中,从侧面描写边疆将士繁重紧张的战事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从文中找出蝉的两个习性特点。

    【2】法布尔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请从选文中举两个例子分析《昆虫记》的人文情怀。

    【3】请结合本文段分析为什么这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姐,我一生的榜样

    张桂梅

    ①江姐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她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②读小学时,我是班长,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我成了少先队员,戴上了红领巾。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一路哼唱的歌是:烈士的墓前来了红领巾……

    ③读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江姐》,选了我做主演,我别提多高兴了。我们的首场演出在一家俱乐部,观众是附近的学生、老师、农民和工人。观众席上,父亲得意地向身边人介绍我这个江姐这是我的姑娘!这是我的姑娘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很热烈。他们不敢相信,一群中学生会把这个歌剧演得这么好。

    ④江姐的形象,又美又忠诚纯粹,我很佩服。她的唱段和台词,我倒背如流。一开始孙明霞送江姐上船时,江姐唱的是: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孙明霞唱:祝你像江上白帆乘风破浪,祝你像山间青松傲雪凌霜!

    ⑤学江姐,她的坚强无畏,她的忠诚信仰,成了我一生的楷模。

    ⑥18岁那年,我从城市来云南支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林业系统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里。我到工段熟悉工作,记得那里满山都是松树,郁郁葱葱,高耸入云。我参加了养路段的大会战,任务是保证运木材的便道畅通。一天山坡塌方,把我整个人埋了起来,幸亏工人们手脚麻利,从土里救出我一条命……

    ⑦后来,我阴差阳错地成了林业局子弟学校的老师。我当时没读过师范,也没进过大学,中学出来教中学,心里真有点发怵。初为人师的种种不适应,并没有压倒我。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给他们洗衣服,缝扣子,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革命精神始终滋养着我。与江姐们比,我差得远呢!我心里一直想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形象和情节,那时我最经常唱的,就是《红梅赞》。

    ⑧再后来,我调到丽江华坪工作,健康出了问题,又遭遇家庭变故。在同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走出了人生低谷。工作中,我体会到教育对山区女性的重要性,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免费的女子高中,为此吃了些苦。在持续家访中,我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高中的信念。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些?这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⑨每周一,我们女子高中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上宣誓,面对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每周六上午,我们全体上思想政治课,讲革命前辈红色故事。课间操,学生们一起跳南泥湾。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我希望孩子们记住江姐,也记住在女子高中的那一抹红,这将是她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⑩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有学生和我说: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我们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中心选择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样。

    B.第①段通过一组四字短语勾勒江姐艺术形象,突出江姐在“我”心中的地位。

    C.文章中写中甸县“满山都是松树,郁郁葱葱,高耸入云”,旨在表现山区风景宜人。

    D.文章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丰富情感,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无私奉献的情怀。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江姐具有坚强无畏的精神,有着忠诚信仰的品德。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这种精神和品德对“我”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4】文章结尾处引用了学生的话,其中蕴含了哪些深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每个平凡的夜晚,因为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颗细腻的心,就可以捕捉到许多感人的人、事、物,给人以感悟与启迪。遥望夜空的繁星,那是伴我成长的美好童年,是失败后点亮希望的信念,是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也是人生一次自我审视与顿悟……

    请以“那夜,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不得抄袭、套作,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