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撰写“自强不息”主题演讲稿时,有同学收集了下列素材,这些素材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画粥。
B.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C.自强不息的诗词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自强不息的当代楷模:中国女排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
2、判断题
《水浒传》的英文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从字面上就是( )
A.《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B.《四海之内皆兄弟》
C.《一百零八个英雄的故事》
D.《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新年元旦那晚,江北嘴升起的礼花,丰富多彩,非常好看。
B. 靠买房囤房发家的暴发户,居然也附庸风雅,买起字画来了。
C. 近来由于纸价上涨,报刊杂志惊呼洛阳纸贵,继而便竞相提价。
D. 张老师根据同学良莠不齐的情况,讲课时注意分类指导,收到很好的效果。
4、下列对《水浒传》的内容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
B.小说重点讲述英雄义举,如智取生辰纲,武松斗杀西门庆, 鲁达拳打镇关西。
C.小说塑造了三大恶霸:开肉铺的郑屠、开酒铺的蒋门神、开药铺的西门庆。
D.李逵回家想接母亲上梁山,途中遇到李鬼假冒自己的名打劫,便杀了李鬼。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二)《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陵君其许寡人 百姓多闻其贤
B. 陈胜、吴广乃某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以君为长者
D. 然足下卜之鬼乎 虽然,受地于先王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一句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痛恨至极,难以忍受。
B. 《陈涉世家》中“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表现了他们的足智多谋。
C. 《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姿态,并指责唐睢竟敢在他面前“逆寡人”“轻寡人”,可见秦王的骄横。
D. 《唐睢不辱使命》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睢接受“易安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1】这首词中“沧州”是指____________之处。
【2】以下对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题目“诉衷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一片忠诚。
B.词上下片各有壮志凌云、建功立业两个场景的描写。
C.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D.这首词感情真挚、感人至深,语言华丽,独具风格。
7、下面是小杰同学分享的一段《艾青诗选》阅读感悟,请你帮他把话说完。
我最喜欢《艾青诗选》中的一首短诗《刈草的孩子》——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艾青诗歌作品“诗中有画”的特点。我们都知道,绘画是要考虑色彩搭配、点线面结合和意境氛围营造的,而这首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大家看:
8、在“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认为君子应当具有豁达的性格,请你引用所学古代诗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范仲淹以“不以物喜,①______”表现了自己豁达的生活态度。秦观用“倚东风,②______”一反哀怨情调,表达了于田园中见百花争艳的欢快之情。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③______,④______”高诵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李商隐在《无题》中用“⑤______,⑥______”表达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许浑用“⑦______,⑧______”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诗人们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对待人生,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为青年学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
②青年学子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有无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周恩来在青年少年时期便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长征途中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心中有梦想,脚下才会有力量,他们胸怀报国强国之志,为国家发展、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③青年学子要弘扬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国时代,孟子就诠释了中国人的骨气。一个没有骨气的人,难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56年,刚刚回国的钱学森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疑问,斩钉截铁地回答:“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正是钱学森等科技工作者有这种不服输的骨气,埋头攻关,才用“两弹一星”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今天,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还是解决技术难题,青年都需要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骨气,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青年学子适逢强国盛世,要做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作为当代青年,如何让自己有底气?一个人的底气来自广博的学识见闻,来自强大的能力。青年学子正处于人生的金色年华,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勤实践、增见闻,多从书本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努力为人生夯实基础,增强自己的底气。这样,才能做一个信仰坚定、意志坚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⑤“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面对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年学子只有把自己培养成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人,才能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落到实处。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答:
【2】阅读上面的文字,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第①段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内容,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乙】第②段列举周恩来等人的事例,意在证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
【丙】第④段紧紧围绕当代青年“如何让自己有底气”来展开论述。
【3】阅读第③段,梳理这一段的论证过程。
答: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子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花生……有时候也忍不住用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是粮食啊!
②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爱吃。自己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有“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
④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不错,而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
⑤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它们像是要急不可耐地逃离“家园”,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⑥过去品尝粮食,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摆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
⑦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温暖与幸福的味道。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因为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
⑧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然后,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⑨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就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是吃完后打个饱嗝儿都会涌到嗓子眼儿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
⑩经常看到有人用“好吃到哭”形容美食,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⑪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说说有哪些作用?
【3】品味语言。文章第⑧段中有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请分析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
【4】文章第⑪段写道“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解。
【5】结合全文,拟写一句珍惜粮食的宣传语。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下划线字“这”指什么?
1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青年突击队,聚集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跟探测器和火箭打交道,他们追逐星星和月亮,他们胸怀牧星耕宇的凌云壮志,坚信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的人生信条,敢于逐梦、勇往直前。青年突击队永远冲在最艰难的一线。2020年,当嫦娥五号任务进入发射实施的关键期,这些青年突击队员们上塔架、下厂房,干通宵是家常便饭。他们用一个月完成了以往近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为准时实施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5)不少于500字。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