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蝉联 旁鹜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恣睢 诓骗 走头无路 莫名其妙
C.寒暄 鹤氅 谈笑风生 墨守成规
D.松弛 阴晦 食不裹腹 充耳不闻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文章《醉翁亭记》。文中展现了琅琊山美景,并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滁人游、太守宴、禽鸟乐、太守醉,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D.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自己想要实现宏大理想的信念和追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学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众多科学家倾其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
B.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C. 他们从小感情深厚,自搬家分离之后,十多年未见,近日再聚首,两人怀古伤今,重逢之情溢于言表。
D. 绿化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要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份工作做好做实。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古诗文中有一些常用称谓,如丝竹,本是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干戈本是两种兵器,指战争;社稷,本是土神和谷神,指国家。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了儒家经典《论语》。
C.《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的演说,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
D.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我们曾学过他的小说《伟大的悲剧》和传记《列夫·托尔斯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大铁椎传(节选)
魏 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 造:往、到
B.衔觞赋诗 觞:酒杯
C.多力善射 善:喜欢
D.不冠不袜 冠:戴帽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旧知其如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黔娄之妻有言 吾妻之美我者
C.人以其雄健 不以物喜,不以已蜚
D.子灿寐而醒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4】陶渊明“好读书”却又“不求甚解”,这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7、班级要进行“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⑴如果你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谈谈活动的目的。(不少于两条)
⑵请向同学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书,并说说理由。
⑶许多同学对读书还是不屑一顾,你也希望大家多读书,在活动结束时,请你送给同学们几句劝勉的话。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二章》中论述一个国家常常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16分)
麦田的守望
孙守名
①一个阒寂无人的夜晚,我独自立于麦田的埂脊上。繁星璀璨,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苍苍茫茫。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
②我是守望着乡村的麦田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臂膊上挎着小小的竹篮,随着大人们在刚刚收割完的麦茬地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麦穗。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满满一篮麦穗,还会得到父亲的奖赏和母亲温柔的眼光。伴着播种和收获,我的青春顺着麦垅疯长。
③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一波又一波舞动着的麦浪。在沉沉的暗夜,我把梦做到故乡的田间,看到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犁地的身影。耕作是一件颇为辛苦的活计,当初条件艰苦,为了把麦子种到地里,父亲硬是领着我们兄妹用铁锨翻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着执着的梦想,把种子播撒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吞咽着咸涩的汗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麦子的丰收。在麦子诗意的生长中,我学会了犁地、耙地和耩地。晨风习习,我们把肥料耩在成畦的麦田间。那些在麦田的无数岁月,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④夏风吹拂的夜晚,我悠然地睡在宽阔的麦场上,闻着诱人的麦香,数着天上的流星,做着青春的幻梦。在麦收季节,父亲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如何又快又好收割麦子。尽管手上磨出过厚厚的一层硬茧,但我还是炼就了割麦的本领。朝阳初升,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顺着麦垅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麦子瞬间成了倒地的战俘。当我渐渐窜到所有人的前面时,心情像飞翔在天空的布谷鸟,一路放声高歌,唱出心中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有生活的艰苦和劳累呢?在机器隆隆声中,我跟父亲学会了打麦和扬场。成袋成袋的麦子码放在麦场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⑤父亲是在那年麦子收割后去世的。长年的劳累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每周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到父亲身边。坐在田间地头,看父亲忙东忙西,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不断劝说父亲,让他轻闲一些,养养身体,少做田里的农活。可父亲是忙不住的身子,时光铸就了他耐劳的品格。他爱田地里的庄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怕麦田焦渴,怕麦苗缺少养分,怕大风会吹倒成熟的麦秆……一年四季,他虔诚地守护着田地,直至倒在麦子收割的季节。
⑥我无数次蹲坐在田埂上,想着父亲和那些与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父亲会做木工活,几块木料在他手上只要半天工夫就可以成为精巧的板凳或木箱。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十里八乡只要谁家婚丧嫁娶都要叫上父亲。父亲一生收了四位徒弟,个个学得一手好手艺。其实,他有心要将这项活计传授给我们兄弟,只是我们个个都远走他乡外出求学。看着这项计划落空,惆怅之中父亲才开始收授徒弟。现在想想,那时父亲该有多么失落啊!
⑦父亲热爱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温情的性格令人备感亲近。父亲给人做木工活从来不收取任何钱物,这在那个年代该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可世事难料,父亲看麦场那阵子,不知何故,麦子少了一袋。有人中伤父亲,到处播扬,说父亲偷了那袋不翼而飞的麦子。这对父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日子里,父亲明显削瘦,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满面。母亲用惊人的毅力捍卫着父亲的尊严,不停地劝慰父亲,可父亲的确蒙受了奇耻大辱,他的苦痛隔了好多年才逐渐平息。那位诬陷父亲的乡邻恰恰在父亲心情稍为好转时离开了人世,这真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人走了,可棺木没有着落,当他的孩子跪在父亲身前苦苦哀求,母亲的愤怒骤然暴发。但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带上工具就去跟着人家打做棺木。远近乡邻听说此事,无不惊叹。
⑧而今往事历历,令人悲哽。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田地,父亲忙碌的身影已经淡去,化为轻烟浮尘。只有我,还坐着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人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
(本文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文章以“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在文中含义的理解。(3分)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3】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2分)
例句: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 仿写: , 。
【4】文章以“麦田的守望”为题,却用很多篇幅写“父亲”,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结尾处写到“只有我,还坐在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入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为什么“守望着这沁人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3分)
10、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我只知道: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重新变作老师和学生。岳老师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③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是神采奕奕的时刻,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毕竟生性顽劣,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长安陌上无穷树”的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也是奇怪,无论罚他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好像在他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试的时候,死活都背不出来。最后,连他自己都怒了:“连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④岳老师怔了一下,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递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她便悄悄离开病房,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跟我说过,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时,我不由得哽咽了:无论如何,这人世,终究值得一过——蜡烛点亮了,惊恐和更加惊恐的人们聚拢了。这聚也好散也罢,都只是一副名相,一场开端。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被开除工作的是生计的弃儿,终年蛰居病房的是身体的弃儿。同为命运的弃儿,有一件事情却足以告慰自己:你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反抗的痕迹。在这世上走一遭,唯有反抗,才能留下最后的尊严。就像此刻,暗淡的灯光反抗着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正用写写画画反抗着暗淡的灯光。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手中,一头向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
⑦夜快要结束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我没有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她迟会儿会醒来——稍晚一点会起风,大风撞击窗户,她会醒来;再晚一点,骨病会发作,疼痛使她惊叫一声,再抽搐着醒来。醒来即是命运。这命运也包含着突然地离别。这天一大早,小病号他们就要赶去北京。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岳老师将终究还是没有编完的教材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⑧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的她,突然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声。他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
⑨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选自《山河袈裟》有删改)
【1】阅读首先要理清关键信息,请你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理清文章脉络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而品析语言则是遨游文海的船桨。请参考范例,对文中画线句加以赏析,请从知识卡片中选择其中一个角度。
【范例】比如说“醒来即是命运”一句,就可以从角度一进行赏析。“命运”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病痛的折磨、生活的背弃和小病号突然离别带来的希望与精神支柱崩塌的痛苦,都将是岳老师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营造出沉重的悲伤之感。
【知识卡片】赏析句子的角度:①用词犀利透彻②句式长短变化③细节描述精确。
【3】在阅读本文时,要关注叙事结构,本文就是围绕“岳老师”和“小病号”两条线来写的,这种叙事结构称为双线叙事结构。在本文中,双线结构有什么妙处?
【4】小文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去看了《山河袈裟》这本书,书的腰封上的推荐语,简洁,却直指作品主题,震撼人心。《长安陌上无穷树》一文,无论是内容,还是人物都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他现在在两个推荐语之间犹豫,你们认为哪个句子更适合做《山河袈裟》这本书的腰封推荐语?
A.点燃生命的微光温暖你我。 B.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投降。
我认为 更适合做《山河袈裟》的腰封推荐语,因为 。
11、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行者
周天红
①说到关刀田,肖八爷算得上是真正的行者。
②关刀田,一条小溪行云破谷绕山绕梁从村口流过。当年,关公老爷路过此山此地,扎营剿匪,在这里的小溪浇水磨刀形成了一块大田。村子,才得了“关刀田”的名字。
③这里除了小溪就是山,一眼望去云朵在山间飘荡,出山的路就在那些山巅和云朵之间。要走出村子,九弯十八里,难啊。肖八爷经常在云朵和山巅之间行走,他是货郎,不行走,能卖货销货吗?
④货郎是村子与外界沟通联系的重要人物,肖八爷当然算是个人物。肖八爷的货郎担子进了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围了上来,买糖果买味精买香料,买针头线脑扣子顶针,买花布粗布围腰布。肖八爷就成了村子里的焦点。还有问长问短的。二龙口那乡场上是不是又开了一家豆花馆呀,青石桥那两口子是不是真在闹离婚呀,县城里是不是路灯一直亮到天亮呀:……还没等肖八爷放下货郎担子喘口气,村口就热闹了个底朝天。
⑤当然,还有一帮人关心的是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事儿。二娃在学校里来信没有,二妹嫁到后山过得好不好,二狗捎回来钱了吗……肖八爷成了村子里的信使和传声筒,是村里人家与山外沟通的主渠道。大家只要看一看肖八爷说话时的脸色,就知道自己家里那点事儿的好坏。
⑥肖八爷挑着货郎担子,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走得细也走得远。要说走得细,村子方圆二三十里地界,哪家哪户家里有多少人、门朝哪个方向开,闭着眼睛就能说出个一二三。要说走得远,肖八爷去过县城,还去过比县城更大的城市进过货。哪家哪户要点什么带点什么,肖八爷都一一应着,不管风里雨里晴天多云还是鹅毛大雪,准能按时按点带到。肖八爷卖货就收个“代步钱”,村里人信任肖八爷,家里有个鸡毛蒜皮的事儿,都喜欢给他摆谈摆谈,心里就有底儿了。不过,肖八爷的货郎担子也有断了生意的时候。
⑦那年,村子里修了路,从二龙口乡场镇子上的路通进了村子,大车小事能进山。路一通,人心就大了,肖八爷的货郎担子也就没生意了。可肖八爷没想这些。村子里修路凑钱,肖八爷第一个拿了三万元,这可是他一辈子挑货郎担子压箱底儿的钱。
⑧肖八爷说拿就拿了,没讲任何条件。他说,我这货郎担子的生意有全村人致富的路重要吗?一句话,把全村人说愣了。
⑨一个走村串户的货郎真能舍得出钱修路?李三爷讲着肖八爷的故事,在场听的人直咂嘴。
⑩李三爷说,肖八爷单身,还是个半瞎子。他的左眼是一年去二龙口进货的路上,连人带担子摔下老鹰岩,在大石头尖子上撞的。
⑪李三爷又说,挑个货郎担,还能支持村里修路致富,肖八爷眼睛看不见,但都比我们看得远。他是个真正的行者。
⑫一个院坝的人,齐刷刷地看着李三爷,不知道说什么好。
⑬讲得好。村长说,你就把肖八爷的故事好好地给大家讲,搬条板凳在村子口坐着,天天讲,一定要让大家听个明白。
⑭后来,二龙口修了进村路,从老鹰岩引了入户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果园,不少人家还盖了楼房。村里翻修村东头的学校,村长跑来跑去,没凑够钱。村里人都有说不完的理由,家里娃儿要结婚,要盖新房;要借钱给亲戚做生意。说到村里翻修学校的事儿,挤牙膏一样挤出点小钱应付着,剩下的能躲则躲,能推则推。
⑮让李三爷讲肖八爷的故事,村长这招还真灵。
⑯学校在李三爷讲故事的间隙,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花一草件件添置起来了。只要能看见路走,哪怕只有一只眼,也是真正的行者。据说,这句话成了关刀田村子学校墙上的标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第10期)
【1】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梳理肖八爷起伏跌宕的一生。
【2】小说开篇写“关刀田”的地理环境有何作用?
【3】每次肖八爷进村,“村口就会热闹个底朝天”。请根据画线语句形式上的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热闹气氛的。
肖八爷的货郎担子进了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围了上来,买糖果买味精买香料,买针头线脑扣子顶针,买花布粗布围腰布。
【4】肖八爷是文章的主角,文章后半部分却没有提到他。请你根据小说情节和主题,对肖八爷的结局做合理推测,并说明理由。
【5】评论家华莱士•马丁在《当代叙事学》中说:“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题目:青春岁月,我与 相约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6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