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骈文四体”中的吴均体是写( )的骈文。
A. 宫廷女子生活 B. 边塞征战 C. 山水清音 D. 江湖渔樵生活
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公交车司机对一位刚上车的老人说:“老人家,赶紧找个座儿坐下,你如果拌了,我可负不起责任啊!”
B.护士对候诊的患者们说:“我叫到谁,谁就进去,没叫到的都在外面规规矩矩地待着。”
C.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谢谢您的配合。”
D.食堂管理员对把剩馒头扔进垃圾箱的同学说:同学,这不是你自己家,不可以随便浪费粮食,赶快把馒头给捡回来。”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北京颐和园的七百米长廊,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B. 那些地方我虽去过,但脑海中已是浮光掠影,模糊不清。
C. 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把破败不堪的花坛变得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简直是妙手回春。
D. 这篇文章写得枯燥乏味,读之味同嚼蜡。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窗棂(líng) 筵席(yàn) 稍逊(sùn) 鸠占鹊巢(què)
B.教诲(huì) 鲜妍(yān) 飘逸(yì) 自吹自擂(1éi)
C.嘹亮(liáo) 歧路(qí) 恪守(kè) 矫揉造作(jiǎo)
D.恣睢(suī) 阔绰(chuò) 掺杂(cān) 孜孜不倦(zhī)
5、涑水记闻
司马光
庆历初,元昊围麟州二十七日。知州募吏民有能通信求援于外者。王吉应募。知州问:“需几人从行?”吉曰:“今虏骑百重,无所用众。”请秃发,衣胡服,抉弓矢,赍①粮饷,为胡人。夜缒②而出,遇虏问,则为胡语答之。两昼夜,然后出虏寨之外,走诣府州告急。府州遣将兵救之,吉复间道入城,城中皆呼万岁。
吉尝从都监王凯及中贲人③将兵数千人,猝遇虏数万骑。中贵人惶恐,以手帛自经④,吉曰:“官何患不死?何不且令王吉与虏战?若吉不胜,死未晚也。"因使其左右数人守中贵人,曰:“贵人有不虞⑤,当尽斩若属⑥。”因将所部先登,射杀虏大将,虏众大奔,众军乘之,虏坠崖死者万余人。
吉每与虏战,所发不过一矢,即舍弓肉袒而入,手杀数人,然后反,曰:“及其张弓挟矢之时,直往抱之,使彼仓卒无以拒吾,而成擒矣。吾前后数入其阵,未尝发两矢也。”
时又有张节,与吉齐名,皆不至显官而卒。
(有删改)
【注释】①赍(jī):携带。②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③中贵人: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④经:上吊。⑤虞:意料,预料。⑥若属:你们这些人。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秀发,衣胡服(穿)
B.走诣府州告急(到)
C.因将所部先登(即将)
D.手杀数人,然后反(同“返”,返回)
【2】王吉智勇双全,他的“智”表现在哪里?请概括。
【3】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需几人从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B.赍粮饷,为胡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吉尝从都监王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D.手杀数人,然后反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
【唐】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释】①源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引起诗人对远在洞庭湖畔源中丞的相思之情。
B.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
C.颈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
D.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忧愤不平,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7、学校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一:寻读书趣味】
“春读书,兴味长。”悠长的冬季余韵已慢慢消散,万物都从沉睡中缓缓醒来,人们抖落年节里残留的慵懒,也神清气爽起来。书海浩瀚无涯,寻找读书趣味的小舟要驶向何处?不妨让春光做决定!推开因躲避寒气而紧闭的窗子,让春光造访。寂寞已久的书案,召唤酣睡中的书籍。翻阅史书,在王朝兴替中看成败明得失;品鉴诗词,在吟唱叹咏里悟真情聚灵秀;沉迷传记,在命运起伏间品百味辨是非……无论何种类型的书,都能让人们在春天里拥有美好的阅读体验,舒展想象力的翅膀飞向遥远天际,增添生活的色彩,绘出美丽画卷。
【1】丽丽同学为此次活动准备了以上开场白。请你选出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文中加点的词“消散”“造访”“酣睡”词性都不相同。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构成递进关系。
D.最后一句朗读时应用舒缓的语调。
【活动二:读经典书籍】
①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 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 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②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我却怕甚么鸟!”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 厌地相傍下山。
③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 去。”……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④(武松)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 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 吊睛白额大虫来。
【2】学习完《水浒传》后,班级拟拍摄短视频理清故事情节。以上是西西同学根据“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整理出来的部分场景,请仔细阅读名著选段帮他完成以下短视频脚本。
短视频脚本(部分)
场景 | 画面内容 | 时间 | 动作或心理变化 |
1 | 山林、一棵刮掉树皮的树、武 松 | 下午时分 | 嗤笑、不屑 |
2 | 一轮红日、梢棒、武松 | ① | 认为是酒家留客的手段 |
3 | 山神庙、一张印信榜文、武松 | 日色渐坠 | ② |
4 | ③ | 夜色渐深 | 惊醒,与虎搏斗 |
8、文言名句默写
(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于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这幅巨型图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绢本青绿设色。
(A) 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宋徽宗的创举——兴办画学。王希孟就是画学的硕果之一。为了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宋徽宗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
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构思能力,宋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 学子们遐想无限,曲尽其意。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 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画“踏花归来马蹄香”之句,胜者是画蝴蝶尾随着马蹄上下翻飞。画“深山藏古寺”之句,胜者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除了绘画,画学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经典名著,以此作为基础课程。(B)经过这些训练,使宫廷画家们的文学修养和工于巧思的创作能力都 得到了极大提高。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学徒,长卷《千里江山图》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该图卷尾有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 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 已。”据此可推知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就职。值得揣摩的是,王希孟为何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呢?想必是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而是中央档案馆。王希孟在其中只是承担抄账、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为了改变命运,他屡屡作画进献,希图引起徽宗的注意。宋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于是亲自教授。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C)十八岁的王 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其用功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正迎合了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宋徽 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今人由此得以知道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D)不幸的是,很可能因为劳累过度,王希孟二十岁就去世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节选自余辉《丹青不负少年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1】(小题1)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宋徽宗的创举——兴办画学。
B. 经过这些训练,使宫廷画家们的文学修养和工于巧思的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C. 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
D. 不幸的是,很可能因为劳累过度,王希孟二十岁就去世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2】(小题2)如果参加宋代画院考试,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根据文意,下面胜出的作品会是( )
A. 画面上河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烂漫的桃花从岸边探向水面。
B. 画面上斑驳破败的小船上,一个戴斗笠的渔夫在划船。
C. 画面上一片空阔的水面,一只渺小的小舟即将消逝于山际。
D. 画面上一个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3】(小题3)概括写出王希孟能够画出《千里江山图》的原因。
10、阅读《蛇的文化解读》完成小题(15分)
蛇的文化解读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和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中已有蛇神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_________ 此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1】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
【2】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短语写在横线处,使前后文意连贯。(最少要三点,共3分)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乙)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材料二】
(甲)当动物体接触到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当动物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就会制造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乙)疫苗注入人体,就好比小股敌军侵入,能够刺激国内进行战备动员,生成自己的军队,当再次遭遇大量敌军时,人体就会生成更多自己的军队,对抗并战胜敌军。
【材料三】
(甲)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带领团队,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他70年来共施行手术16000余例,帮助无数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乙)吴孟超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医生,我的目标和理想是早一天摘掉戴在中国人头上的‘肝癌大国’的帽子,让我们的人民健健康康地生活!只要能拿动手术刀,我就要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了手术台上那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丙)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吴孟超,60年前,他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材料四】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无疑为世界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注入了信心。中国市场正在恢复,国家经济显现出韧性,中国取得的成果让世界对抗击疫情更有信心。
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后,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有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中国防疫物资已被送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保障,堪称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坚定与世界携手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
(摘自2020年9月9日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1】材料一中清代两位名医各自撰写的对联,从内容上归纳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2】学校要组织入村志愿传活动,讲解新冠疫苗抗病原理。作为志愿者,你会从(材料二)中选择哪段文字进行解说?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参照表格中已有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材料 | 表达方式 | 内容 |
甲 | (1) | (2) |
乙 | 描写 | 目标与理想 |
丙 | (3) | (4) |
【4】阅读四则材料,归纳现阶段要取得抗疫胜利需要哪些条件。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00后复旦大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已经挣得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曾健宇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和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自己也表示,以后会将钱还给父母。此外,曾健宇对自己的开支也有着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他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赚生活费。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有真情实感。(3)文章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