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成都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广大人民对公务接待的奢侈浪费深恶痛疾,因此培养干部艰苦朴素的作风势在必行。

  • 2、下列对名著的概括或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有很多精彩曲折的情节,如“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假扮牛魔王借到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二次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却借来假扇;第三次孙悟空请来天神,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B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以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现实。

    C.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坠马身亡。

    D《简·爱》中的简·爱出身贫寒,从小就极具反抗精神。她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最终以独立的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我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B.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使人有一种妙手回春之感。

    C.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居不安则心不定;同样的,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

    D.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干不成大事。

  •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 《醉翁亭记》

    [乙]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释]修:指欧阳修。  滃:形容水盛。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饮滁水而甘。   (4) 俯仰左右,而乐之。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3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乙)段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怀。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中的“黄金台”即是_______(作者)《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 “易水”使人想到战国时________(人名)的《易水歌》。

    【2】李贺的诗在绘声、设色、遣辞、构思、意象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后人称为“长吉体”。请你从声音、色彩两个方面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联的妙处。

    【3】“誓扫匈奴不顾身”与本首诗中的哪一句语意相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a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黃,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A.销声匿迹B.无影无踪)。到处呈现一片 shuai(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A.冰天雪地B.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②piān______然③簌簌____________④shuāi________ 草连天

    (2)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①_____ 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3)《谐》之言曰: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一则)

    (4)__________,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陈涉世家》)

    (6)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土地平旷,__________。(《桃花源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飞瀑落入深潭。(《鼎湖山听泉》)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各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撤调料似的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本文第①中段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C.父母日夜操劳,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最后有5个上了大学。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第②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感受?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 (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2)B.“每餐撤调料似的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赏析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捏”)

    【4】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5】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 10、莽昆仑(墨村)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阅读全文,梳理中士的心理发生的变化,仿照示例填空。

    【2】赏析句子。

    (1)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修辞角度)

    (2)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描写方法角度)

    【3】“咱是军人”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别指出其作用。

    【4】第⑨段“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的外在行为中透露出他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以中士的口吻写出他的所思所想。

    【5】文章以“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11、   家有斑鸠

    陈忠实

    (1)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这是斑鸠。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2)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这一排房子的后院连着后面一排小楼房的后院,中间有一排粗大高耸的树木分隔。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开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梭子黑鸟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3)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4)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5)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像辨识家乡的各种鸟儿一样,不足为奇。斑鸠在我的滋水家乡的鸟类中,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见过的鸟窝中最简单最不成型的一种,简单到仅有可以数清的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的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6)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在家院的周围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7)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8)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它还是飞走了。

    (9)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入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撒抛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10)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鸩。

    (11)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12)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2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3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用以下面的内容作为开头,续编一个故事。

    入选戏剧节表演的人员名单公布了,有我,可我的角色是没有一句台词的路人甲。

    要求:①题目为“我是配角”;②以上故事开头的文字直接抄写在试卷上,续写的内容不少于600字;③故事情节设计要合理;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