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等。
D.《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仅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B.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
C. 2018年2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石阡“仡佬毛龙节”在石阡县体育场馆举行,约百余条毛龙现场同台上演。
D. 在许多青少年观看了电影《疯狂动物城》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都黑了,可小明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
B.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C.他这次在校运动会上的表现特别突出,为我们班立下了丰功伟绩。
D.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妈妈的思念与日俱增。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以诗相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弃置身”,指诗人自身遭受处置;“沉舟”“病树”,沉船、枯树,比喻诗人惨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与改革的好友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充满了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示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它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D.全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由开始的忧愁到后来的达观,和这一首诗的感情基调如出一辙。
5、文言文阅读
庄①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②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每五日洗沐③,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为内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④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彀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剧改)
注:①庄:郑庄,汉代陈县人。②大父:祖父。③洗沐:官员休假。④算器:竹制器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其大父行/大道之行也(《礼记》)
B. 请谢宾客/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C. 至其明旦/越明年(《岳阳楼记》)
D. 未尝名吏/名之者谁(《醉亭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 不 治 其 产 业 仰 奉 赐 以 给 诸 公 然 其 馈 遗 人 不 过 算 器 食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说说山东士诸公为什么“翕然称之”。
6、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A.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中,赣榆区精心打造“徐福文化、红色文化、山海文化、书香文化”四大文化名片,组织文艺精品生产, _____(A.推动 B.推进)文化产业提升。央视《一生守护》shè(制组用时30分钟直播抗日山清明jì扫英烈活动,和中央新影集团、央视发现之旅pín道等联合拍摄大型抗战纪录片《青口十八勇士》,和八一制片厂合作拍摄电影《青口十八勇士》。同时,推出以“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为原xíng的现代京剧《山村女教师》和小戏曲《指尖暖流》,完成《人文赣榆》九卷本丛书 _____(A.创作 B.编撰),重点打造一批以丝路小镇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小镇……赣榆声音得到广泛传播,赣榆故事得到生动讲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è(_______)制 jì(________)扫 pín(_________)道 原xíng(__________)
(2)在文中空缺处选出合适的词语。
(3)仿照文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8、背诵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5)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
(7)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9)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采菊易杨下
①速生易杨林的叶子被秋风吹得稀疏,老秦家的胎菊就要收获了。射阳人爱把制茶用的菊花种在易杨树下。夏天,易杨的浓荫可以挡日头,防止一望无际白晃晃的太阳把菊花苗烤焦。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②采摘胎菊要赶时辰,等花苞全炸开来,菊花的花粉散逸到空气中,就只能制作白菊茶了,保健作 用和浓香味大减。因此,上好的胎菊要趁花苞完全长鼓,第一枚花瓣刚刚翘起,就像婴儿团拢的小拳头忽然张开了他的小拇指,就可以采摘了。
③老秦两口子都是早上五点即起,开始趟着露水采摘胎菊。七点钟,直起腰来准备吃早饭时,裤腿上的露水印子已爬到离膝盖只有十厘米的地方。胎菊的花粉,把裤脚都染香染黄了。老秦走到哪儿,都有蜜蜂嘤嘤嗡嗡跟着。
④早一次晚一次的采摘,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这对年过六旬的老秦夫妇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此刻,他们比平时更盼着儿女们周末开车回来帮忙,好让他们的老腰歇一歇。老秦的孙子9岁,外孙女7岁,易杨树下的胎菊丛,是他们玩耍的乐园。不仅如此,这两年,每到收获季, 儿女们还把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也带来了,城里客人大多带着小孩子,由着他们在易杨林里撒个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老秦觉得易杨树林里添了许多生气。
⑤易杨林里不但可收一袋袋的胎菊 花,还可收获一窝窝的白蘑菇。老秦亲自上灶,用自家榨的菜籽油煎蘑菇片给大家吃。厚切的蘑菇片上鼓出金黄的小油泡,香气散出老远,往往还没上桌,就被小孩子们抢吃一空。老秦的儿子抢到了一片,说这蘑菇还是这样白煎了好吃。射阳离海近,土壤有盐分,加上易杨树下每年堆积了那么多腐叶,出产的蘑菇肥腴鲜香,韧性十足,倒有几分像松茸的味道。
⑥吃了老秦家的土灶饭,第二天一早,城里来客也不管皮鞋是否被露水浸得塌软,风快麻利地干了一气,把该收的胎菊都收了,把该收的苹果也收了。老秦家还种着二三十棵苹果树,基本不用联系销售,都是儿女们的同事和朋友买走了。春天就订了货,秋天自己来采摘。苹果的颜色浓郁如油画,一半被秋阳烤成了橙红色,另一半还是青黄的 ,个头儿都不大。果树下埋过有机肥,又基本不打药,苹果 在衣服上擦一擦就能吃。来客咬第一口时多半呛着了——这样喷涌而出的果汁,令人猝不及防。
⑦所有的小孩子都乐不思返。成日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大厦里忙碌的大人也终于亲近了自然,露出开心的笑颜。平常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小摩擦、不痛快,在此时也都烟消云散。等到老秦帮着把成筐的苹果搬上汽车后备箱,老秦妻子把胎菊茶怎么泡、菊花枕怎么用都交待好,汽车喇叭催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在易杨林里呼喊玩耍。那时刻,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这种辉煌持续了约一分钟,空气里弥散着胎菊的干爽药香,城里客都看呆了。
⑧有一次城里客返程路上,儿子发来短信:“爸,同事说小伢子们到你这儿来了以后很神奇,肯干活,还不要冰激凌肯德基之类的奖赏。”老秦笑笑,自言自语道:“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 (明前茶/文,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作者拟题“采菊易杨下”与陶渊明的哪两句诗有关,其作用是什么 ?
【2】文中写采蘑菇、收苹果这样的情节是否离题,为什么?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妙处。
(1)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客咬第一口时多半被呛着了,——这样喷涌而出的果汁令人猝不及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11)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有删改)
【1】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 “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 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 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2】本文作者追怀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简洁地描述了他们所做的事,表现了他们内心涌动的爱过思乡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人物 | 所做的事 | 情感 |
周定一 | 写《南湖短歌》 | 面对国难的痛苦 思念家乡 |
联大女生 | ① | 家国之思及抵御外辱的豪情 |
② | 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宣传抗战 | 唤醒国人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 |
冯友兰 朱自清 | ③ | 勉励学子报效国家 |
闻一多 | 静心读书不下楼 | 用文化救国的爱国之情 |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假如今天的你踏入闻一多先生的宿舍,追寻“何妨一下楼主人”的足迹,相信你定会有许多的感慨,请结合你所了解的闻一多事迹,表达自己的感悟,不少于50字。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张贺
①“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
②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现象”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③网络时代浅阅读的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把绝大多数网页链接起来的不是逻辑关系,而是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就以微博为例,在同一页面上出现的每条微博信息是以更新时间为序排列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从上到下的浏览方式强迫读者必须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阅读140个字大概也就几秒钟,海量信息在使用户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迷失。也就是说,微博的阅读走向是完全不可控的,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往何方。
④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可以回过头去重看。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
⑤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传统的读书如同在木板的一处钻孔,务求深透。
⑥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在阅读这件事上,保守一点儿没有坏处。
⑦出版界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老实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的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而国内类似的作品太少了。
【1】根据选文内容,给“浅阅读”下一个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是一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表层浏览、浅层思维。
B.浅阅读是一种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的阅读。
C.浅阅读是一种倾向于休闲娱乐的表层浏览,没有深入思考而采取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浅层思维式的阅读。
D.浅阅读是一种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的网络阅读。
【2】阅读选文,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论证思路 | 段落 | 主要内容概括 | 论证方法 |
提出问题 | ① |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
分析问题
| ② | A |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③ | 浅阅读现象的成因 | B. | |
④ | 分析浅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的本质区别 | 对比论证 | |
⑤ |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
C. | ⑥ | D. | |
⑦ | 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
【3】作者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请分别为“充分利用”和“警惕其泛滥、浅薄”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①为了理想和目标克服一切的困难,要敢于突破自己。——郎平
②为了演好青年郎平,白浪(郎平女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减重足足30斤,并且接受了一个多月的表演和台词训练,同时,白浪还反复观看郎平当年的比赛录像,研究她的动作、表情。
③电影《夺冠》叙述了中国女排从 1981 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几经沉浮的历程,诠释了几代女排人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精神。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让你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要求:(1)自拟题目:(2)要有真情实事;(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