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泸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举行了热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为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同学们趋之若鹜,提前半小时就进入了展厅。

    B.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 音乐比赛就要开始了,其他选手都慌慌张张准备着,只有他一个人郑重其事的样子。

    D. 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哄堂大笑,不断鼓掌,他却觉得这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

    B. 现在的一些有钱人, 总喜欢附庸风雅,在办公室摆弄一些所谓名人字画来。

    C.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评价袁世凯说:“ 袁世凯失败,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念。”

    D. 他耍的那几下小聪明,在别人眼里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在我面前就显得自惭形秽了。

  •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采访中,人大代表对整治雾霾中存在的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重点问题,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 作为中央重点规划的自贸区,如今,辽宁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气吞斗牛之势,再次扬帆起航。

    C.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一道运动令,抑扬顿挫,催人奋进,容不得丝毫懈怠。

    D. 中国书法独树一帜。素有“国粹”之誉,它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慢(ào)     (guǎng) 惊(hài)   如雷耳(guàn)

    B.星宿(xiù)   (xiáng)   (mù)   人事(xǐng)

    C.夫(nuò) 夷(bì)       (yì)       无路(tóu)

    D.虚(wǎng) 广(mào) 守(kè)       不言而(yù)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文以美之。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朝士:泛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②刘廷式:字得之,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③契(qiè)阔:离合,聚散,偏指离散。④瞽(ɡǔ):瞎,眼睛失明。⑤申:陈述,说明,这里是“重新提起”的意思。⑥雍睦:和睦。⑦阔略:宽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而女子之家以疾( ) (2)与成婚( )

    (3)生数子( )               (4)文以美之( )

    【2】用“/”为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邻 舍 翁 甚 贫 有 一 女 约 与 廷 式 为 婚

    【3】翻译句子。

    (1)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

    (2)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

    【4】根据本文内容推断,刘廷式的哪些行为让苏子瞻“为文以美之”。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平江府

    [宋]文天祥

    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

    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使遂睢阳志,安危今若何。

    【注】①平江府:北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②鸠居:语出《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占鹊巢。鱼网:语出《诗经》:“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鸿雁不幸遭受了鱼网之祸。③睢阳:典出唐安史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县令张巡率军以少胜多, 使叛军再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1】诗歌颔联用“归心少”和“出涕多”形成 __,突出了平江府百姓生活的 ____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一组句子,说说两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甲]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

    [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近年来,初中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日益突出。为此,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200份调查表,回收189份。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调查项目

    人数

    所占比例

    拥有手机人数

    49

    25.9%

    手机来源

    父母购买

    36

    73.5%

    自己购买

    7

    14.3%

    亲戚赠送

    6

    12.2%

    手机主要用途(多选)

    上网QQ聊天游戏

    53

    77.9%

    打电话、发短信

    9

    13.3%

    炫耀、作弊

    6

    8.8%

    手机主要负面影响(多选)

    影响学业

    159

    84.1%

    浪费金钱

    59

    31.2%

    无益身心健康

    11

    5.8%

    请归纳出调查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晓战随金鼓,

    (2)篓蒿满地芦芽短,

    (3)绿杨烟外晓寒轻,  

    (4) ,白露为霜。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触摸碰撞中,年轻人的“传统文化含量”变高了

    任冠青

    ①前段时间,我在书店抽了一个唐代仕女盲盒。打开一看,仕女梳着高高的发髻,圆鼓鼓的面容上映着健康的内粉色,手上拎着大包小包,俏皮而满足——设计者将之命名曰“购物仕女”,刚好应了“双11”即将到来的时景。

    ②回家将仕女放到书桌上的一刻,看着旁边的毛笔,赵孟頫的字帖,还有中华书局清一色橙色封面的《诗经》《古文观止》和《世说新语》,我开始抽身打量起周边年轻人的日常:最近几年,年轻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含量”真的高了起来。

    ③有时早起做家务,我会打开24小时轮播的电视剧《红楼梦》。因为已经看了无数遍,所以不论从哪儿开始都能接上,又因为每次重看都有新的收获,故而一直不厌其烦。譬如,一段贾母与刘姥姥的经典对话,初次看是欢声笑语,再看开始赞叹二人的高情商,到了第三遍,便慢慢琢磨出其中的慈悲、生活的不易和曹公对世事人情的洞察。

    ④打扫完毕,适合拿起小小的桃花主人杯呷一口滇红。那是有一年冬日在五道营胡同的一家陶社购得的,我还记得当时店主为我科普陶瓷文化的场景:从釉上彩、釉下彩的区分,到对窑变温度的把控,再到柴窑烧制的历史……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看似“无用”的知识点如粒子般自由碰撞,而我们则乐享这番思维“逃逸”的窃喜。

    ⑤若是周末无事,便可走去书店,用一下午的时间翻看王世襄先生大开本的《明式家具珍赏》,从分不清桌与案的区别,到渐渐熟知罗汉床、禅椅、玫瑰椅等品类的来历典故。或可约上友人,到古代建筑博物馆一赏楹椽之美。今年夏天去参观时,我就被其中一方绮丽的藻井震撼了。藻井中央是一副浩瀚的星象图,绘有28星宿,存星1400颗。当地面的灯光射向满目星海,原本的闷热感一扫而空,整个人都清凉、自如起来。

    ⑥这几年,传统文化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这种相处方式对我来说是自在的,它并不功利,既没有束之高阁的陌生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我可以随性地享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亿点知识”和思维启发。

    ⑦“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

    ⑧我关注的一些博主,就致力于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文和书画的迷人之处。他们有人会用近1个小时讲解《滕王阁序》,随着文徵明用行书写就的文字徐徐展开,博主将天才王勃如彗星般划过的人生经历、“邺水朱华”“临川之笔”等典故娓娓道来,使人产生美学与思想上的双重审美感受。

    ⑨有人会分析《诗经·卫风·氓》中女性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殷切期盼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果断,让读者在历经千年之后仍能产生深深的共情。还有人白天做着摩登都市里的城市规划师,一入夜则关上书房门,化身“糕员外”穿行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然后用妙趣横生的笔调向读者介绍彼时的勾栏瓦舍如何热闹,李诫和他的《营造法式》秉承怎样的建筑理念,李清照和赵明诚又是前往何处淘书……

    ⑩中华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文艺作品又是如此讲求气韵生动,总有一个时刻、一个侧面能够唤起年轻人的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进入每个人的现代生活。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中流砥柱、比肩而立、因势利导等近百个源自齐国的成语……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

    由此想来,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从容淡定。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认为我这个“入坑”传统文化的样本不够典型,因为生活中既没有新闻中常见的汉服,也不见绚丽夺目的“非遗”。可在我看来,参差百态正是传统文化的迷人之处。每个年轻人都能从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将传统文化深深嵌入自身生活。一切,恰如晏子所说的五声调和一般自然而然。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1日02版)

    【1】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一、二段的作用。

    【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链接材料】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周围鲜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在世外桃源……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都按照古法流程,精心制作,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她用现代方式呈现出生活之美好。

    ——摘自网络

  • 10、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七岁的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已经关闭多年的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好多年都没教课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一直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是病人,没想到,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岳老师,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一刻也不能等,就开始上课。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要妹妹带来一堆书。

    ③中午,每当病人和陪护挤满病房时,便是岳老师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什么都考。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毕竟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古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三百遍。很奇怪,无论小病号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好像在他的身体里打了结,死活都背不出来。到最后,他愤怒地问岳老师:“连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⑤说起来,前前后后,岳老师哭了两场,这两场泪水都是为小病号流的。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究,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廓,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地用嘴已紧紧地咬住构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⑥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要教小病号更多。她自己的骨病本就不轻,自此之后她经常踱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后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岳老师夜夜难眠。

    ⑦每到深夜,她便悄悄离开病房,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村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法,也有英语单词。

    ⑧这一晚,夜快要结来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大家都不忍心叫醒她。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北京医院的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如此,他们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医药费,买食物,最后才叫醒小病号。

    ⑨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岳老师将终究还是没有编完的教材放在小病号的行季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⑧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一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声。他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⑨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柚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她,人们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选自《山河装裟》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节

    小病号做了学生

    小病号背不出诗

    岳老师的心情

    不舍

    难过(欣慰)

    【2】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2)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4】文章结尾“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一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说说其妙处。

  • 11、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中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对方确立这样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反驳对方论点的?

    【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4】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是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这场全民战役,你也曾经历,你是否明白了,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一直有人在负重前行?无论是大国医士钟南山,还是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亦或是毅然剃了光头的九零后护士肖思孟,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是最可敬的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你心里,谁是最打动你的英雄呢?

    请你将题目“致敬   ”补充完整,写一封不少于600字的书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