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而实施“双减”政策就是要纠正超前学习之偏。
B.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共产党尊重科学、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只用短短数月时间就成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C.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跑道上,代表着“中国速度”的苏炳添9秒83破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让现场掌声如雷贯耳。
D.一个社会在发展起步阶段适当拉开差距,形成竞争、形成激励、形成导向是必然性的,但是“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标,不能反客为主,不能鸠占鹊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中第一小题他花了1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3、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嬉闹 隔膜 朦胧 无与纶比
B. 驱除 皱痕 瑟索 相题并论
C. 煞白 阔绰 造诣 别出心裁
D. 模糊 辨别 栈桥 记忆尤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同策·齐策一》。讽,指讽谏,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文中邹忌和《m师表》中诸葛亮一样,都善于讽谏。
B. 《孟子》是一部儒家著作,记录了战同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C.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相传《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中曹刿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①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②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③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④,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⑤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⑥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⑦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⑧,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⑨,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注释】①光武: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刘秀。②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③杖策:指策马追随。④封拜:赐爵授官。⑤明公:指刘秀。⑥竹帛:指史册。⑦赤眉、青犊:指农民起义军。⑧三辅假号: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假号,自立名号。⑨屈起:兴起。屈,同“崛”。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留宿闲语 闲:私下
B.更始虽都关西 都:定都
C.深虑远图 图:谋划
D.莫如延揽英雄 延:推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A.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B.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C.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D.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帝在长安一见到邓禹就觉得他不是普通的人。
B.刘玄没有挫败过赤眉、青犊、三辅等,他们也不听刘玄指挥。
C.邓禹认为只要明公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
D.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与光武帝一起商定计策。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班级开展“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
材料二
因为儿时的一场疾病,湖南“90后”女孩江梦南患上了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但是她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克服种种困难,考取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坚强少女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因此入选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
(1)仿照示例,写出下表中诗文名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内涵。
诗文名句 | 内涵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 不畏艰难,求索不止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 ①______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 ②______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 ③______ |
(2)假如材料二中的江梦南来到了你们学校,九年级(1)班想邀请她作一次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对她发出邀请。
(3)请结合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8、默写。(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① ,白露为霜。(《诗经》)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③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美国竭力寻求租借泰国乌塔堡军用机场,这与美国意图制衡中国崛起,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有关,可谓“ 。”(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安于低调是自信
①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②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④文化也一样,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⑤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须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广为人知,热卖热销,低调的话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有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不求持久的魅力。
⑥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⑦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⑧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⑨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化、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做到低调,并安于低调。
(选自《读者》2022年第5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2)阅读选文第③段,概括有的人选择低调人生的原因。
(3)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10、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又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析第④段论证思路。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②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息,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老师也参与其中。
⑤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⑥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⑦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 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必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 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在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梳理概括】请梳理与蒲公英相关的事件,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并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 事件 | “我”的情感 |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 | 我发现院墙底部的蒲公英 | 惊喜 |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 | 蒲公英如约而至发芽抽青 | ①_______ |
入学后的翌年春天 | ②_____________ | 感怀 |
【2】【分析鉴赏】请比较第①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哪一个最富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3】【分析探究】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高中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多重意蕴。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金秋十月,诸暨许多美丽乡村,金桂灿烂,银桂洁白,香味馥郁。有不少人伸手采摘,准备晒干酿制,有的甚至猛摇枝干,桂花纷纷掉落,下起了“桂花雨”。
要求:(1)请自选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评析;(2)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条理;(3)语言得体、通顺,1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