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三明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明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C.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其中《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③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古典诗歌,多用直接抒情,其缺陷在感性不足,易于抽象,但其妙在情理交融,     思想容量大。 中国古典诗歌,大多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感觉来抒情,故多情景交融,但是缺乏像西方那样的大规模的叙事诗、史诗。经过几千年的平行发展,到了20世纪初,美国人倒是比较谦虚,承认直接抒情容易导致抽象,____③出现了学习中国通过五官可感的“意象”来表现诗意的流派,叫做“意象派”。

    A.而且     所以     

    B.故     所以     反而

    C.而且             反而

    D.故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C.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朋满座、不吝赐教、敬谢惠顾、不情之请”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属于敬辞。

    B.《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C.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卖油翁》等。

    D.我们学过的古文中的称谓有很多,如“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九重天”,指皇帝;“迁客骚人”中的“骚人”,泛指文人;“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既加冠”的“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肴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强饮三大而别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3)复不遂

    (4)鲁直所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甲)文中“_______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两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或借古喻今,含蓄寄托情思;或化用前人诗句,增强表现力。本诗中,诗人借用“闻笛赋”表达了_______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______________”是对“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化用,使词句表意更加丰富。

    【2】诗人多用客观事物“帆”抒情言志。本诗中写到了“帆”,李白《行路难》中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写到了“帆”,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借“帆”表达了怎样的情志。

    答: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九(2)班开展以“走进自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校团委举行以“拥抱大自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孙艳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她修改。

    清晨,(甲)雾姑娘穿着美丽的绚烂的衣裳,笑着走来叫醒酣睡的生灵。太阳哥哥也随即放射出光彩,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洒向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的露珠显得晶莹剔透。(乙)生灵们就在宽敞的大地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

    ①(甲)处画线句子意思重复,应将“ ”删除。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3)有些人外出游玩时,喜欢在文物上乱涂乱画,如:某某到此一游。几位同学发现,一些在石桥上乱涂乱画者不服别人的劝阻,甚至出言不逊。针对下面的情况,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规劝。

    ①一个小伙子不耐烦地说:“这座桥又不是你家的,你凭什么管?”

    ②一位中学生说:“好不容易出来玩一次,不留个名,枉来一趟。”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3)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5)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常会引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9月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提到,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成了“烧钱季”。

    “无论是国家资助、社会捐助还是父母给的‘血汗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花这些钱都要知道心疼。”田祖荫说,广大学生应当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侈消费,“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在盘和林看来,过度超前消费等于透支未来。只有理性的超前消费才是社会合意的消费。“我们需要对消费预期进行引导,对引发杠杆率、诱发犯罪的消费贷,必须以经济(信贷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中国新闻网  有删改)

    材料二

    苹果手机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背债买“苹果”,固然有大学生虛荣心作怪,但其背后蕴藏着管理失责之痛。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之痛。另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如果大学生贷款时,必须要让监护人知道才能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虽然近年央行已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但在贷款上却没有严密的防护措施。“苹果”手机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为了苹果手机,不惜背债,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然而,根却不只是在大学生身上。谁在诱导大学生背债买“苹果”?不言而喻。

    (四川新闻网  有删改)

    材料三

    大学生是各类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但缺少固定收入来源,由此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等应运而生。由于大学生缺乏合理的理财规划能力,且存在攀比消费的情形,逾期现象频频出现,有的大学生正深陷“还款难”的困境。

    大学生过度消费当休矣!

    如何破解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呢?

    首先,重视学校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其次,加强父母的引导。一是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分配,促进孩子的成长成熟,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为家庭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二是不要过分溺爱,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砺,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些工作,从中体会生活的艰辛。这样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每一次消费的价值。

    最后,学生自身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这样每一天才能是充实的,每一分才会是忙碌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消费上。

    (天空  有删改)

    1从上述材料看,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原因有哪些?

    2针对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3小王是一名外表清秀的大二学生,看到身边的几位同学突然变美,羡慕不已,有一天她看到一张“美容整容贷”的小广告,于是她想贷款去做整容。请结合上述材料给她提3条忠告。

  • 10、   霜来秋色浓

    陈爱民

    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甲)

    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

    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惑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乙)

    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丙)苦橡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全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丁)

    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全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

    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8日)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

    A.(甲)

    B.(乙)

    C.(丙)

    D.(丁)

    【2】阅读全文,说说霜来时有哪些特点?

    【3】第⑤段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一,再一,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葚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加点字 )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掌声

    (1)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2)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3)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5)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6)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老师,你看黑板上——”

    (7)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8)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9)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10)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11)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12)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13)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14)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15)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6)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17)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8)——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19)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20)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21)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22)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2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24)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25)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26)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27)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28)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画线句“我一下子惊呆了”和“我心中一惊”,说说两个“惊”字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何不同。

    3仔细揣摩本文第(25)段王娜娜发言的文字,体会它对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若改为“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人生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很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会稍纵即逝。有的人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享受。有的人追求享受而身败名裂,有的人追求享受却青云直上。有人说享受是金,有人说享受是土……

    请以“享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所写内容必须在“享受”的范围之内。

    要求:

    ①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5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