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丽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B.正在热播的《甄嬛传》,成为宫斗迷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C.越南再次非法侵占我国南海油气资源,消息传来,大家无不义愤填膺

    D.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直面热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令西方国家对中国领导人刮目相看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盼(qǐ)        (wō)        礴(páng)     众目睽(guí)

    B.冕(guàn)     (dí)        (zǎi)        精竭虑(dān)

    C.追(sù)        见(piē)        原(liáo)       自吹自(léi)

    D.聪(yǐng)     (chéng)     怀(miǎn)     然长叹(kuì)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妖(náo)   渎(xiè)   火(gōu)   相得彰(yì)

    B.桥(zhàn)   言(jiān)   据(jié)   孜不倦(zī)

    C.褛(lán)   (xù)   噪(guā)   置之不(1ǐ)

    D.恣(suī)   席(yán)   养(huàn)   食壶浆(dān)

  • 4、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是欧阳修为被贬流放到岳阳的滕子京所作,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富有文采和诗意。

    B.《湖心亭看雪》中作者记述了一次湖心亭看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隐含着对故国的思念。

    C.《泰戈尔诗选》中的《飞鸟集》用孩童的视觉,描绘了儿童种种天真情态和奇思妙想,语言朴实,格调轻快。

    D.《艾青诗选》中《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困难、悲伤和反抗。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唐·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春:享受春光,留连春景。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C.诗的颔联中,诗人头发花白,流露出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沧桑之感。

    D.诗的颈联通过描写“藤梢刺眼”,表现了韦曲的盎然春色。

    【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 ①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小见店铺,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视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视点,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所以,散点透视法也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1两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扣人心弦( xuán )   揖( yī )让   ①瞻前顾后

    B. 扣人心弦( xián )   揖( jī )让   ①瞻前顾后

    C. 扣人心弦( xián )   揖( yī )让   ①左顾右盼

    D. 扣人心弦( xuán )   揖( jī )让   ①左顾右盼

    2根据(材料二),说说“散点透视法”的优势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具体说说“散点透视法”在这幅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的。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填空。(共5分)

    (1)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 ,零丁洋里说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青春在成就伟大事业中闪光

    宇文利

    ①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把自身成长融入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建立好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让青春在成就伟大事业中闪光。

    ②伟大的事业包含着伟大的梦想,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大有可为。

    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间,青年都站到了时代前列,肩负了时代责任。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不久,毛泽东就意味深长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中国青年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奋斗在这场严峻斗争的前沿阵地上。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④新时代的青年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良好条件。青春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人生之华、人生之王。此时是曼妙的人生,也是奋斗的人生。从生命阶段和特点看,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力和接受力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旺盛。从社会条件和时代机遇看,新时代的中国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空间大、舞台广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中,青年无疑会找到施展抱负、展现才华、实现价值的历史舞台,也无疑会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⑤新时代青年应当自立自强,在成就新时代伟大事业中挥洒青春汗水。

    ⑥青年应当从自身做起,积极行动起来,担当起时代责任。120年前,时贤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所以为人之贵也。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担当责任是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词,广大青年要积极有为,摒弃消极、慵懒、颓废的思想倾向,抛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思想意识,敢于自我加压,勇于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责任,做好为家国天下尽责任的准备。

    ⑦青年应当在道义上立足,从小我中解放出来,谋大事成大业。青年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青年在贡献自己的青春中自然也会赢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黄文秀,年仅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实现家乡早日脱贫梦,奋斗不已,牺牲在返乡途中,被追授为“时代楷模”;王兴,40岁的美团创始人,财富身家几百亿,他抓住新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让美团快递进入大街小巷,疫情期间更是让“美团黄”穿梭于千家万户,解决了社区封闭期间人们的餐饮问题。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胸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目标,努力摒弃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庸俗实用主义的纠缠,以国家强、天下利和民族兴为重,心念苍生,志存高远。

    ⑧青年应当从理性出发,秉持科学客观求是立场,从容有为,善作善成。青年人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也相对缺乏社会经验,也容易盲动冲动。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热情,但更需要理性。为此,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秉持理性爱国、理性为民、理性做事的态度,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社会问题,准确辨别所遇到的选择和所面对的困难,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校准前进的方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挥洒青春汗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12.25,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不能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顺德95后医生何子星,自2月以来,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B.85后龙舟队教练冯国敬,带领顺德的龙舟从民间游艺走向国际竞技赛场。

    C.85后青年干部曹认,积极投身顺德村级公业园的改造工程。

    D.95后小伙陈奇亮,钻研珠宝加工,年仅22岁就在世界竞技舞台展露头角。

    【2】如果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入到文章中,应放在________段中最恰当,因为: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中共一大会议党代表中有个独特的“28岁现象”,代表共计13人,平均年龄28岁。毛泽东当时也是28岁。就是这批年轻人,在嘉兴南湖一条船上,领航了中国的未来。28年后,他们建立了新政权。

    (《中国青年报》——“青春担当文化使命”)

    【3】在班级的一次“理想前途”主题班会上,小李同学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就想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大家都想做红花,谁来做绿叶呢?”你认同小李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青年的人生目标各异,职业选择会有差别,但无论你确定了怎样的人生坐标,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需要的大我、人民需要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中国青年报》——“新起点   新格局   新青年”专题)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13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一种渴求交往的心理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心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内涵式发展、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所以,学会自制才能对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喝彩。

    (2017年《光明日报》)

    1请给文章拟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第④自然段中的划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 11、现代文阅读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起兴,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这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货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2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着地前行;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以《向目的地进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