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骄 旁骛 脏物 深悟痛疾 B.恣睢 嬉闹 萧索 郑重其是
C.糟塌 端祥 灰烬 根深蒂固 D.麾下 游弋 诓骗 与日俱增
2、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项是( )
A.矗(zhù)立 恣睢(suī) 拮据(jié) 孜孜不倦(zī)
B.潮汛(xùn) 栈桥(zhàn) 褴褛(lǚ) 五行缺土(xíng)
C.眺望(tiào) 诓骗(kuāng) 阔绰(chuò) 箪食壶浆(dān)
D.豢养(huàn) 濡养(rú) 怨怅(chàng) 面面相觑(q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校前是否开展联欢活动,大家热烈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迪士尼门票5月28日零时开始预订,市民们趋之若鹜,以致一票难求。
C.和外形小巧而“肚量”超大的电子课本相比,笨重的传统图书只好甘拜下风了。
D.运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4、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交,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减)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或谓君不善学 善:_____________(2)王生益愠 愠:_____________
(3)虽欲改励 虽:_____________ (4)以昭炯戒 昭:_____________
(5)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志: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B.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D.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4】用自己的话说说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6、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搁笔费③评章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降:(xiáng),服输。②骚人:诗人。③费:费力、费脑,有“难以”的意思。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拟人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与雪之美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B.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C.后两句是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D.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2】品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回答问题。
(1)“一段”二字,有何意味?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说一说。
7、综合运用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里,留下我们很多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班委会组织编写一本班史,你将完成下面的任务:
(1)(标题拟定)班史编写已经着手,作为主编的你请为班级史册设计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恩难忘)班级史册设计了“师恩难忘”专栏,请为这个板块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窗情深)近段时间,你可能在写或想写毕业留言,下列诗句不宜放在留言册中作临别赠言的一句是(______)(只填序号)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 (《诗经关雎》)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
④笛中闻折柳,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⑤ ,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⑥竹外桃花三两枝, 。( 《惠崇<春江晚景>》)
9、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国人口比较多。我国针对不同贫图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首先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将贫困对象精确识别出来,然后视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加以精确帮扶,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策、因地拖氧、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扶贫方略,并将贫困对象基本资料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阳光的精确管理。扶贫工作立足我国国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国之力助贫困群众脱贫,在全世界做出了一个成功的“中国样板”。
【材料二】
精准扶贫,就像点穴治病,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精准度,成效显著。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只有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漏补缺、认真分析,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了然于胸,为精准扶贫奠定基础。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要摒弃以往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个体情况不加区别,以同样标准和统一形式进行帮扶的“大水漫灌”式,采用“精准滴灌”式:改“吃小灶”“栽盆景”为全方位、立体化帮扶。对城镇和农村最低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等不同贫困类型的贫困户,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扶智”“扶技”“扶信心”,从思想和技能上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事实证明,精准扶贫,就像在庄稼的根部施肥浇水,效果更为显著。
精准扶贫,合力为上。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扶贫进程,合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点穴治病,祛病为本。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材料三】
下图某种扶贫方式的形象化表达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年变化统计表(单位:万人)
地区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41282 | 42276 | 43084 | 43700 | 43700 | 43700 |
南亚 | 21730 | 18753 | 15765 | 12101 | 11514 | 9177 |
拉美加勒比 | 2604 | 2600 | 2600 | 2600 | 2600 | 2580 |
中东北非 | 1878 | 2144 | 2367 | 2500 | 2500 | 2500 |
中国 | 5640 | 4566 | 3260 | 1660 | 1426 | 0 |
其他高收入地区 | 698 | 781 | 800 | 800 | 800 | 800 |
欧洲/中亚 | 702 | 537 | 500 | 500 | 477 | 400 |
【材料四】
在扶贫攻坚战中,有许许多多能征善战的干部,他们扎实工作,呕心沥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要脱贫,先修路。无路是导致下庄人贫困的重要原因。获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历时7年铺就一条“绝壁天路”。
为了修通这条路,毛相林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元钱。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毛相林又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以个人名义贷款1万多元。
在他的带领下,下庄人不向困难低头,坚持向荆棘遍布的大山要路。2004年4月,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蜿蜒伸向山外。从此,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下庄村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路通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让下庄村脱贫摘帽呢?
毛相林摸索“脱贫路”,带头种过漆树,养过蚕,栽过桑,最后根据下庄人的种植技能,确定发柑橘、桃树、西瓜种植三大脱贫产业。对因无一技之长、体弱多病、懒情致贫者,毛相林采取不同的措施,除了物质帮扶,更是“扶技”“扶信心”,帮助他们摘掉贫困帽子。
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5年的坚持不懈巩固了脱贫成果: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长了40倍。摆脱贫困后,毛相林没有止步,他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今,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已经成了他们通往富裕的希望之路。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多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化不大,中国的扶贫工作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世界的扶贫提供了经验借鉴。
B.材料二思路清晰。作者首先提出“精准扶贫,就像点穴治病”的论点,然后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祛病为本三方面进行论证。
C.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大批干部的努力工作,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D.扶贫工作使中国贫困人口逐年下降,到2020年,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
【2】请根据材料一,为“精准扶贫”下定义。
【3】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4】脱贫攻坚战胜利了,但脱贫成果还需要巩固。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为巩固杨刚一家的脱贫成果,使其走上富裕之路,乡政府还可以为他提供哪些支持。
【链接材料】
杨刚一家居住在重庆市云阳县XX村。这里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盛产竹笋、木耳、菌菇,一到春天,桃花满山遍野,景色宜人。杨刚的母亲长期患病,父亲身体疲弱,全家的收入还不够支付母亲的药费。面对这种家庭境况,杨刚长期心灰意冷。在脱贫攻坚战中,乡政府为村里新修了公路,开通了网络。杨刚一家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治好了母亲的病,全家实现了脱贫。
10、阅读小说《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完成后面小题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玉如意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在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①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
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叭吱叭吱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着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却竟有几分佝偻——我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了。②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③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1】根据文章记叙内容,用最概括的语言填写下列问题要点。
① 冷战双方:_____ ② 冷战时间:_____
③ 冷战表现:_____ ④ 冷战结束:_____
【2】本文语言非常富有特色,请对文中加横线的三句话任选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3】在结尾语段,“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4】文章这样结尾 “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有什么好处?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捡宝老人
我家楼下旁边的车库里住着一对老人,老爷爷精神矍铄,老奶奶慈眉善目。我偶尔路过他们家门前,喜欢和他们聊上几句。其实老人在六楼还有一套房子,之所以选择住车库,是因为车库朝阳,抬脚就能出门晒太阳,不用爬楼就能买菜、散步。车库由他们的儿女精心装修,卫生间、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是个不错的“一室一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就在小区内捡废品。老人的儿女知道后极力反对,一是他们兄弟姐妹家庭经济条件都挺好,认为年近八十的父母应该享享清福,不必去干那又脏又累的活儿;二是做儿女的觉得父母去捡拾垃圾让他们没面子。
可是,在农村习惯忙碌的二老,哪里闲得住?于是,老人背着儿女偷偷地去干,白天把捡来的纸箱等废品藏起来,晚上八九点钟在车库前的空地上整理、打包,清早送去废品收购站。
不久,老人的“秘密行动”还是暴露了,大儿子发现后很着急,说:“爸啊!不要再捡了,如果您的钱不够花,我以后每月再多给您一些零用钱。”老父亲也急了,忙说:“不用!不用!你给我的钱都存着呢!我和你妈的农保养老金都用不完。儿啊,你看看,明明有垃圾分类桶,小区也有好几个智能垃圾分类站,可偏偏有人就是不分类。纸箱、旧衣服、书本、剩饭……啥都乱扔在一起,这不是糟蹋东西吗?你以为我捡的是垃圾么?我捡的可都是宝贝啊!”老人露出惋惜与痛心的神色。
昨天下班,我见老爷爷坐在门前揉搓膝盖,说疼得厉害。我赶紧上楼,给老人拿两盒膏药。就在我蹲下帮老人贴膏药的时候,发现他的门前竟然晒着许多馒头。我问怎么回事,老奶奶指着那些馒头说:“这都是捡来的。你看看,有馅的没馅的,大的小的,各不相同。蜜枣馅儿的,红豆馅儿的,雪菜笋丁馅儿的。”老爷爷说:“其实就表皮有零星的霉点,扒掉后里面新鲜着呢!”老奶奶又说:“都是些年轻人扔的,在老家的父母不知道怎样疼这些进城工作的宝贝疙瘩才好,过完年,亲手蒸了好多馒头包子啥的,给娃带上,让娃儿们在城里不用操心、不用排队就能吃上地道的纯碱馒头。这得用多少麦子,费多少周折才能做成这么多馒头?这些孩子啊!”
再看旁边木板上还晒着米饭、煎饼,我疑惑地问:“那您晒干后怎么处理呢?”老爷爷说:“有人专门收这些去喂牲口,一角钱一斤。”
我突然受到极大的震撼,能感觉到老人的心在隐隐作痛。那痛,比他身上的伤痛要痛得多。老人不缺这点钱,但是,如果不捡,老人心里过不去。在老人心里,捡回来的不仅是馒头,还是农民的血汗,是土地里刨出来的宝贝,他怎能忍心让这些“粒粒皆辛苦”的宝贝就这么被丢弃呢?
(有删改)
《捡宝老人》讲述的是随子女迁居城市的老人的凡人小事。在小说荐读课上,大家对上面的内容进行了品读。
(1)老人的儿女觉得老人捡拾垃圾让他们很没有面子,极力反对。你会如何劝说老人的儿女呢?(50字左右)
(2)下面两句话从不同角度对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00字)
◆捡宝老人是一对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老人不缺钱,却坚持“捡宝”,并非抠搜,而是不忍农民的血汗、长辈的爱意被丢弃。
12、巴尔扎克说:“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心若向阳,才有一路芬芳。
请根据以上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可以叙写经历和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和看法。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字迹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