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松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B.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C. 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对方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D. 《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国王治国有方公正无私大人国国王狂妄昏庸野心勃勃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席(yàn) 体(xù) 聒(zào) 箪壶浆(shí)

    B.当(gōu) 愧(nǎn) 见(pié) 如雷耳(guàn)

    C.端(xiáng) 困(è) 褛(lán) 郑重事(qí)

    D.视(chá) 惊(hài) 烟(cuī) 斯底里(xiē)

  • 3、(题文)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偶、比喻、拟人)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C.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比喻)

    D.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排比、拟人)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热血沸腾、理智允许的时候还不敢挺身向前的人,就是懦夫;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后还在持续冒进的人,就是小人。

    B.他们心无旁鹜、踏踏实实做活儿,在(qì )而不舍的坚持中熟能生巧,进而匠心独运、追求极至。

    C.有些梅派演员,不敢(yú)越一步,这种默守成规与梅兰芳一生改革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阻碍京剧的发展。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框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jí)梁。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 、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凝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滑稽,嘲啁无妨,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

    注  鄳:méng,地名。  益土:益州。开后鹿车:一种从后边开门、由人力推拉的小车。车窄小,仅容一鹿,所以得此名。如坐两人,则相当拥挤。嘲啁:戏谑。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祎游学入蜀   将:将要

    B. 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   会:恰逢

    C. 由是众人莫不观   易:改变

    D. 年位多在祎   右:高,上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A.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B.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C.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D.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祎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只能寄居在伯父家里。

    B. 董和“知其如此”后,对儿子董允与费祎的优劣有了明确的判断,终于放心了。

    C. 诸葛亮南征回来时,在众多迎接的官员中,特意让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以示器重。

    D. 费祎口才出众,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赢得孙权欣赏。

    4将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阅读。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揖清芬:向清高的人品致敬;自顾:自念,自视;穷通:能不能当官。

    1《赠孟浩然》表达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酬张少府》则抒写了王维对闲适生活的快意,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可分别从两诗中的“________”两字中看出来。

    2两首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请你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自强”诵一诵】

    九(2)班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诗歌朗诵环节中,小春选择了冰心的《成功的花》,小秋选择了朱熹的《劝学诗/偶成》,你选择了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备注】:朗诵时用欣羡坚定的语气诵读;重读“只”“奋斗”“牺牲”等词语;最后一句朗读时配上手心向上、缓慢挥臂作“洒”的动作。以求表现对“花儿”执着坚毅的赞扬敬慕之情。

    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去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劝学诗/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请你仿照小春的朗诵备注,也给自己的朗诵做一个备注。

    (2)小春认为小秋选的诗,内容与本次活动主题不符。但你认为是相符的,请你为小秋写一段朗诵前的导入语。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8分)

    1)黄鹤一去不复返,口口口口口口口。(崔颢《黄鹤楼》)

    2)海内存知己,口口口口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口口口口口口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口口口,口口口是西汉兴隆的原因。

    5)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这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材料四)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本质的东西。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③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因此,经典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它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④因为阅读经典还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甚至泛滥的信息,让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A)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⑤我们还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3下面甲、乙两则材料适合作为第A处的论据的是_______

        甲: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粗浅的读物了。

        乙: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则关于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

    B. 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是为了说明当今社会人人都不愿去读名著。

    C. 名著内容与今天社会状况差别太大是人们不愿读名著的一个原因。

    D. 周国平说读名著可以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可以传承祖先的文化记忆。

    2下列关于读名著的名言,与第⑥段的名著是“我们的祖先的文化记忆”的说法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B.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

    C.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D. 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说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3请比较阅读文章第6段和链接材料,谈谈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创造宣言》(节选):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卜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 11、阅读《阿拉山口的油站》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拉山口的油站

    李 迪

    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②这是当地老乡们的口头禅。

    ③啥意思?是说阿拉山口每年有二百多个风天。

    ④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气流,从开阔地呼啸而至,突然遭遇阿拉山口对峙的峡谷,通道变窄,怒不可遏。于是,挂挡提速,摧枯拉朽,能把火车掀翻。

    ⑤这里毗邻边境线,守疆的哨兵在巨石上刻下誓言:“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

    ⑥我们油站的员工也是这样啊!

    ⑦接受采访的老站长王继成豪情万丈。

    ⑧李老师,阿拉山口油站是 2003 年建的,当初寒碜得不敢想,一座小平房,两台加油机。为了躲风,把加油机安在房子里,加油的时候从窗口拉出管子。风大得把人贴在墙上。

    ⑨我们房前砌着一堵墙,还拐个弯儿,跟厕所一样。不这样不行,赶上下雪,风一刮,雪直接把门堵住,一直堵上房顶,踩着雪能上房,可瓷实了!

    ⑩锅炉房门前没来得及砌墙,早上起来烧锅炉,哎哟喂,门前一座大雪山,根本进不去。没辙,在雪山上掏个洞,钻进去,朝里推开门。好不容易点着火,冒出的烟瞬间变成霜。

    ⑪阿拉山口这地方,方圆百里就我们中石油这么一个油站。站前公路连通着哈萨克斯坦,外贸车,旅游车,施工建设车,进进出出,全靠我们加油。站里算上我,只有四个人,白天晚上连轴转。白天还好说,晚上真叫一个苦!我们都戴着棉帽子、穿着皮大衣睡觉,随时准备上阵。窗户挡不住风,贴塑料袋,贴胶布,贴啥都没用,风把窗户拽下来是常事。半夜来车加油了,揉着睡眼摸着黑,走着走着被风吹歪了。加油区离站房也就五十来米,愣过不去。

    ⑫别的地方给新员工培训,首先是不准烟火。我们不同,新员工来了,首先培训顶风顺风,告诉来加油的顾客,停车一定要顶风。如果顺风,一开门,哗的一下,门就没了。这样的事不新鲜。风来得急,刚才还风平浪静,就在开门这工夫,突然来了,贼快!我们收钱也是,正数着呢,一下子来风了,钱直接就飞了。哪去啦?艾比湖里去了。艾比湖离我们这儿不远,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

    ⑬风把钱吹走是小事,把人吹走就坏了。

    ⑭站里的计量员是个小姑娘,油罐车送油来了,她要去计量。刚出门就被风刮倒,刮倒就站不起来了,骨碌碌,骨碌碌,随风滚到围墙前,眼看要撞得头破血流,我扑过去一把抓住。抓住了她,我也刮倒了。又上来人,大家互相搀扶着,这才回到屋里。别说刮倒了,就是走路,都要两个人相互抓紧才能走稳。

    ⑮这是把人吹走的,把车吹走更叫家常饭。有一次,我去外单位结账,到了地方,把车一停,手刹一拉,就上楼了。结账下来一看,哎哟喂,车没了!当时就急了,瞪大两眼找。找来找去,车尾巴在人家一辆桑塔纳 2000 的门上插着呢!阿拉山口的人好说话,车主也认识我,说啥也不让赔。那哪儿行,推来搡去,好歹收下钱。我说真邪了,我拉手刹啦,咋还被风吹跑了?车主说,光拉手刹不行,没风还行,风一来就玩儿完。

    ⑯对付阿拉山口的风,真不是一日之功啊!面对恶劣的气候,站里没一个打退堂鼓的。

    ⑰李老师,您看见楼前的雨棚了吗?这已经是第二个了。第一个生被风刮塌了。说实话,建那个棚,我们很费心思,用特别粗的钢结构扎根儿,让它有个韧性,不让风硬吹,硬吹容易倒。就是这样,仍然禁不住风。那天,我在棚下加油,加着加着,忽然觉得楼房在晃悠。啊,咋的啦?要地震?再一看,不是楼房晃悠,是雨棚被吹得站不住。坏了,根儿松了,明天得停业抢修。想不到,当天晚上雨棚就塌了。真悬啊,刚好有一辆货车进来加油,一个柱子突然倒了,紧接着,整个雨棚哗啦一下子就塌了。那劲儿真大,生把另外的柱子砸断了。幸好,车装得高,雨棚搭在了货上。司机没事,加油机也没事。第二天一早,我赶紧找吊车,吊起雨棚,赔了人家的损失。

    建新雨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油站不能停业,多少车在等着加油啊!咋办?我们就用棉被把加油机包起来,顶着风加油。在我们看来,沙子打伤脸不怕,别打坏了机器。

    ⑲阿拉山口的风不等人,为了避免损失,我们就学着看云识风。

    ⑳站里有个员工,只要西北有点儿咋样的云,他就能说出啥时候来风。只要他一说有风,我们自己就先疯起来,手忙脚乱做好准备。结果,风真叫他给招来了,打得人脸疼,说话都喘不上气。

    ㉑阿拉山口的日子就是这样,辛苦也伴着快乐。

    ㉒李老师,您看见哨兵在大石头上刻下了誓言,那石头叫“顶风石”。它迎风屹立,岿然不动。哨兵以顶风石精神,手握钢枪,保卫祖国。我们油站的员工也像哨兵一样,手握油枪,恪尽职守。狂风吹不动,暴雪当银装!

    ㉓采访结束了,天也快黑了。

    ㉔老站长说,今天夜里有大风。

    ㉕啊,我说,看不出来呀。

    ㉖他笑了,那您就等着感受一下。

    ㉗半夜,果然起风了。风力十一级,飞沙走石……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阿拉山口油站的员工们与大风作斗争的事迹

    B.本文以老员工的讲述为线索,首尾呼应,思路清晰。

    C.老站长是一个不怕困难、以苦为乐、恪尽职守的人。

    D.文章赞扬了边境线油站员工为国奉献的可贵精神。

    2阿拉山口加油站处于风口位置,文中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风力之大的?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们都戴着棉帽子、穿着皮大衣睡觉,随时准备上阵。窗户挡不住风,贴塑料袋,贴胶布,贴啥都没用,风把窗户下来是常事。”(赏析句中加点的字)

    (2)“建新雨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油站不能停业,多少车在等着加油啊!咋办?我们就用棉被把加油机包起来,顶着风加油。”(赏析句子)

    4有人认为文章在第㉒段即可收尾,第㉓到㉗段寥寥数语,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5阅读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联系全文说说油站员工是怎样练就“大风吹不动”的本领的。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初三的我们走过了人生珍贵的一段青春时光,在这段日子里一定有你珍惜的事物,请以“再见,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主题积极健康。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