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莆田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词所采用的曲调,决定词的具体内容。

    B.《雨说》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人的灵性,是爱的使者,春的使者。

    C.《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认为的人类的合理的生活:人人拥有一份职业,对于所做的事要心无旁骛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以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D.《敬业与乐业》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作者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这种论证方法叫道理论证。

     

  •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文章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B. 《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小说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科举考试是古代士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D. 谪,指封建王朝官吏的降职或者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 3、下面对《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B.《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C.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况、际遇和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D.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 4、下面对《傅雷家书》的有关内容以及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B.《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信汇编而成的,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

    C.《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家书中对美术、音乐作品、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谈得不多。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李贺小传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与者(交往)

    B.过亦不复(反省)

    C.长吉死(最终)

    D.帝独之(重视)

    【2】下列句中的“而”,与“天苍苍高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B.人不知不愠

    C.成礼

    D.言和色夷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至时有著,随弃之。

    ②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4】李贺的诗歌构思创作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作者___(人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综合运用。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回望历史的天空,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下面是某校九(1)班开展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铭记英雄】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然后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20个字)

    截至10月5号上午,《长津湖》仅上映6天,票房已破21亿,口碑领跑国庆档!影片不仅4天便冲入年度票房榜前三,单日票房更是逆跌上涨,连续三天打破国庆档单日票房记录!

    电影中动人的故事、鲜活的角色直戳人心,收获超高口碑。诸多观众看完电影深受感动,携家带口前往烈士陵园祭拜,仅国庆假期前三天,就有6000多人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吊唁献花。有群众表示:“我是哭着看完《长津湖》的,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太伟大了。特意带着孩子一起为抗美援朝英雄献花,让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人物采访】战争片《长津湖》热映,学校特地邀请影片监制及导演徐克到校举行讲座,如果你是实验学校的小记者,请你为采访他设计两个问题。

    (3)【活动心得】小丽在看完“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后深有感触。下面是小丽写的观后感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修改。

    通过观看《长津湖》电影,我明白了自强不息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甲】我们应当建立远大理想,永远奋发向上。【乙】在学习上,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开辟新境界。让我们行动起来,把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①【甲】句用词不当,应将“____ ”改为“___”。

    ②【乙】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说交流】小丽的好友小文觉得我们处于和平年代,《长津湖》这样的电影战争画面过于惨烈,没有必要宣传,也没有必要看。如果你是小丽,并不同意小文的观点,你将如何劝说小文呢?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积累

    (1)黑云压城城欲摧,

    (2)角声满天秋色里,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高贵的慈善

    李良旭

    ①母亲在街头摆了个小摊卖茶叶蛋:一个小火炉,钢精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茶叶蛋,袅袅香味在街头弥散开来。路过的人们,常常被这扑鼻的香味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过来,买上一两个茶叶蛋,呵着热气,吃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舒坦。一块钱一个茶叶蛋,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青睐。

    ②母亲70多岁了,本该在家好好享受清福了,可母亲却闲不住,硬要到街头去卖茶叶蛋。母亲说,一个茶叶蛋赚不了几分钱,但看到人们喜滋滋地品尝她煮的茶叶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③看到母亲喜欢干这件事,我们做儿女的也只好由着她了。就这样,在街头卖茶叶蛋,成为母亲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④每天收摊回来,母亲总是将一小袋硬币倒在桌子上,认真地清理着。不经意地,我发现母亲总是从一堆硬币中清理出几块放在旁边。我问母亲,这几块硬币为什么不和其他硬币放在一起?

    ⑤母亲笑了笑,说道,这是几块类似1元硬币的游戏币,不是钱。

    ⑥我拿起一块仔细一看,还真是游戏币呢。

    ⑦我说道,那您以后要注意了,不要总收到这种游戏币。母亲笑道,我早知道是什么人给的这种游戏币,不过我从没有说过他。

    ⑧我一愣,问道,您知道是谁给的,为什么不说呢?母亲说道,这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给的。母亲慢慢向我讲述起发生在老人和她之间的故事。

    ⑨那老人每天佝偻着腰,花白的头发,手里拿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废纸、废塑料什么的。他每天从母亲摊位前经过,闻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流着鼻涕,眼睛里露出饥饿的神色。他犹豫了很长时间,然后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一枚硬币递了过来。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母亲接过硬币用手一摸,就知道这是一枚游戏币。母亲知道,老人饿了,对他来说,要佝偻着身子走多远的路,拾多少破烂,才能卖到一块钱啊。母亲眼睛湿润了。A什么也没说,母亲递给老人两个茶叶蛋,说道,一块钱两个茶叶蛋。老人双手接过茶叶蛋,眼睛里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B就这样,老人每天经过母亲的小摊前,踟蹰一会儿,就会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这样一枚游戏币来。母亲假装不识,接过这游戏币,热情地递上两个茶叶蛋。

    ⑩母亲说,如果我说送他两个茶叶蛋不要钱,他肯定不干,收下老人递过来的一块类似硬币的游戏币,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尊严。

    ⑪我不禁被母亲的慈善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对于母亲来说,施舍也是要顾及对方尊严的。

    1文章标题“高贵的慈善”中“慈善”在文中指什么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高贵”一词的含义。

    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

    ②品读文章中A、B两处画线句子,思考母亲“眼睛湿润”和老人流泪的原因。

    3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4选文第⑨段使用了插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也使用了插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 10、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赏析小说中划线的句子。

    (1)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2)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2“玉簪子”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3小说最后三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通过小说结尾可知,玉簪子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奶奶召唤父亲回家的借口,请你找出两处作者在前文的暗示。

  • 1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第⑤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想要说明什么?

    【3】作者在第④段中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最后一段中哪句话与之内涵相符?

    【4】本文前半部分在论证“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后半部分在论证“最大的快乐”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最苦与最乐》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当灾难来临时,所有国家、所有人群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而言,合作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收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