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存恤(xù) 窗棂(línɡ) 瞥见(piē) 冠冕堂皇(ɡuān)
B.逞能(chěnɡ) 褴褛(lǚ) 折本(shé) 前仆后继(fù)
C.诓骗(kuānɡ) 豢养(juàn) 嗔怪(chēn) 弄巧成拙(zhuō)
D.坍塌(tān) 箴言(zhēn) 勾当(ɡōu) 饶有兴味(r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竟在这异国他乡萍水相逢,都高兴得不得了。
C.如果开始不成功,就多次努力,不行再放弃,没必要为此自惭形秽。
D.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我们一直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它们是明亮的。
B. 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
C. 马思远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战争与和平》,真是妙手偶得啊!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光彩熠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表里潼关路”“欲渡黄河冰塞川”这几句诗文的“河”指的是“黄河”。
B.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C.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又叫作“长短句”。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用兵行师 (2)躬耕陇亩
(3)玄德之三顾 (4)终身不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出于诚 生于乱世
B. 未之有也 此庸夫之怒也
C. 后主虽庸懦无立 虽千里不敢易也
D. 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故废廖立而立垂泣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4】从选文中可知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和景?
【2】请你说说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7、综合性学习。
信用,堪称现代人的另一张身份证和通行证,每个人应该小心呵护它。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路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宝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季子返回时,徐君已经去世,季子就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坟前的树上而离去
(材料二)晋朝有个人叫殷羡。曾经做过豫章郡的太守,当他卸任离开豫章回京城时,很多人托他带信,他都答应了。当他走到长江边时,便把这些信全部扔到水里,说:“都请为水里去吧!要沉要浮随你们自由,我殷羡不当太守了,可也不能给人家当信使啊!”
(材料三)北宋词人晏殊,少年聪颖。14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我十天前就做过这个题目了,草稿还在,请陛下另出一题。”
(材料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透露,2017年全国法院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96.1万人次,分别有1014.8万和391.2万人次被限制购买机票和乘坐动车高铁,221.5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罪犯9824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材料五)
(1)上面几则材料中,最能体现“信用,堪称现代人的另一张身份证和通行证”意思的是材料 。
(2)请加上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描述(材料五)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
8、很多人用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席蔡蓉《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请写出一例。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脚下的流沙
①放学回到家,母亲在院子里看到我回来了,抬头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说道:“怎么?放学后又到小河边玩去啦?”
②我心中慌乱地赶忙回答道:“没有啊,一放学我就回来了。”
③母亲听了,脸一下子拉下来了,她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撒谎,你脚下的流沙告诉了我,你到小河边玩耍去了。”
④母亲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吓得我赶忙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下,这一看,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只见两只鞋边沾上了点点粒粒的沙子,没想到,这粘在鞋上的沙子,竟成了无可抵赖的证据。我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⑤母亲走了过来,拿来一双干净的鞋,让我将脚上的鞋换下来。母亲将那双鞋拿到水池边,边洗刷鞋上的流沙,边说道:“脚踩到哪,流沙就跟到哪,即使细小到你眼睛看不见,但别人也能看得见。流沙,就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人生。”
⑥我惊讶地望着母亲,没想到,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竟说出了这么富有诗意的话来。那一刻,我感到母亲好聪明,甚至好伟大。那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流沙这个词,原来流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伴随在人的脚下。
⑦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用“沙”这个字组词,班上同学大都组成了沙漠、沙发、沙子、沙滩、沙地……只有我一个人组成了“流沙”这个词,当时课本上还没有学过这个词。老师特意在全班表扬了我,说这个词组的好,并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⑧我将那个鞋上粘有流沙的故事说给老师听了。老师夸我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妈妈。听到老师的夸赞,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和甜蜜。
⑨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同学聚会,许多同学还向我说起那个我在班上说过的流沙的故事。他们说,这么多年了,只要一看到自己鞋上粘上的那些流沙,他们就会想起我,想起我说过的那个故事。
⑩我听了,一下子感动莫名,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少年时,大家在一起的许多时光,都已淡忘、模糊了,但课堂上偶尔说过的一个故事,竟然让同学们记住了几十年,甚至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心如潮涌……
⑪长大了,我走出母亲的身边,到过许多地方,并在很远的城里安了家。每次回家,母亲看到我,总是先低下头,看我脚上的鞋。
⑫我开始不明就理,问道:“妈,您在看什么呢?”
⑬母亲认真地说道:“我在看你脚上的流沙,看你是否走错了道,沾上了不该沾上的流沙。”
⑭母亲轻轻的一句话,惊出了我一身冷汗。孩提时的那一幕,像电影蒙太奇,又在眼前浮现,真真切切,恍如昨日。我下意识地在努力检索自己所走过的路,心中隐隐有些忐忑和不安。
⑮这么多年来,尽管母亲不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仿佛感到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她的一双眼睛一直在紧紧地盯着我脚下所走过的路,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纵,生怕自己一招不慎,走错了路,脚下沾上了不该有的流沙。母亲说得对,人走到哪,流沙就跟到哪,无论自己行走的多么隐蔽,都隐藏不了脚下的流沙。
⑯这世界上有一种孝,就是努力走好自己人生的路。可以平凡、可以寻常、可以贫穷,但绝不能走错了人生的路。只有走得正直、走得刚强,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作者:李良旭。选文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本文写了有关“脚下的流沙”的哪几件事?
【2】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⑮段为例进行分析。
【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流沙,就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人生”?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①文言文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语汇系统,直到今天,部分文言词汇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
②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比如“人声鼎沸”一词,“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沉淀了下来。如果不知道“鼎”为何物,那肯定不会准确理解“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当然也就谈不上恰当使用了。
③再看一看:高山景行、宜室宜家、窈窕淑女……这些美妙的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如果你读过了相应的典故,那么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达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将成为美妙的享受!
④再者,语汇有科学意义和联想意义。科学意义是显性的固定的,联想意义是隐含的临时的。联想意义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这些联想意义的不断沉淀,便形成了缤纷多彩意蕴深长的意象:说到梅花,就想到清高幽独;说到月,就产生思念;说到大雁,就思乡情切……这些意象已经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读一读现代散文的名篇吧:《荷塘月色》荷香月色水乳交融,古雅而幽静;《故都的秋》悲秋念国深入骨髓,苍凉而深沉……哪一篇不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准确传承?
⑤再次,古代汉语在历史流变中,它的语音之美被逐步发掘,使得语言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形式做到了高度和谐。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骚体诗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次对语言形式的探索都促进了汉语的巨大飞跃。平仄、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这种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现代汉语目前尚难以望其项背。
⑥如今,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
⑦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坚持一定要向文言看齐。只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一下古代汉语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母语能够更美,能够以崭新、高雅的面貌出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把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辉煌文化传布四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在语言史上是个奇迹,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是仍具有显著稳定性。
B.看到“窈窕淑女”等词语时,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C.语汇的联想意义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
D.古代汉语中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是现代汉语根本无法企及的。
【2】第⑥段提出问题“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观点对此问题作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3】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这两天脑子里总盘旋着蒋勋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一直特别喜欢: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了生活美学。
②大家都在忙,忙仿佛成为意义的代名词。如果今天我很闲,而王老三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忙到半夜”这种信息,那么我貌似就被他远远甩在了身后。如果别人早起赶飞机,夜晚不休眠,于觥筹交错中识朋友、拓人脉,而我只是在家喝喝茶、看看书,我是不是就堕落了。这是很多人内心的问题。
③于不知不觉中,很多人丢掉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扶着眼镜遍地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
④说实话,我的视野里不乏拼命三郎和三娘们,我承认这些人的奋斗热情在很多时候为我打了不少免费鸡血。他们不顾一切,他们目光炯炯,随便一条微信就已经是最好的励志鸡汤。但不好意思,我现在越来越厌烦这种晒“苦逼”的行为了。如果你真的享受加班加点,真的沉醉于定期的发烧、头痛、打点滴,真的浸淫于没时间的优越感中,那我只能说,你有病。
⑤大部分正常人的追求,是精神的轻松和快乐,至少一定不是疲劳得如狗一般狼狈。可如果有人日日以“苦逼”二字来给自己的粗糙生活涂脂抹粉,是否太不美观呢?当代成功学的毒害辐射面太广,其中一条就是,让不少人觉得:因为成功的人就是忙碌的人、没时间的人,所以如果我天天忙得打后脑勺,那我也约等于成功的人。别自欺欺人了,上述假设还可能约等于你很蠢、工作效率很低;或者你做的决定多半都是错的,只能不断补救,少走弯路。
⑥比起那些天天在喧闹中拼命、像对待陀螺般抽打自己的人,我现在更欣赏那些活得有张有弛、游刃有余的人。比如有的朋友会在密集工作一个月之后,倏然飞往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推掉好几个闪闪发亮的小机会,宅在家好几天不洗脸也不社交。
⑦还有我特别欣赏的一位朋友,她的生活也很有滋味。身处模特圈,却从不受浮华习气的影响,从不拼命拢资源、造人气,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她曾经跟我说,人可以决定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些东西,她选择不去接触,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⑧她潜心做自己的服装设计,喜欢复古风就沉浸到底。她是真的随遇而安,非常潇洒淡定,有机会就出去旅行看世界,可事业照样风生水起。前几天我发现她把新款服装带去巴黎拍摄,一边玩一边拍。
⑨人家没下功夫吗?人家没享受生活吗?
⑩工作永远做不完,事业可以做得一天比一天大,可是持续扩张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⑪现在打鸡血的机构太多,可鸡血到底哪家强?我想给大家提供的鸡血,是这样的:我们打鸡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是丰富人生体验,是和家人们一起咀嚼奋斗成果,而不是打鸡血本身的快感。
【1】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生活美学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现在打鸡血的机构太多,可鸡血到底哪家强?
【3】文章第⑦、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认为晒“苦逼”的行为有病?正常人的追求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12、请以“只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 字数在600字以上;
(3) 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个人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