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嬉闹 风骚 不言而喻 名副其实
B.渊博 栖息 根深蒂固 格物致知
C.晨曦 慎怒 与日俱增 穿流不息
D.闲暇 关键 恼羞成怒 味同嚼蜡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诗句“家住沂州翠岭东……有人问我名和姓,撼地摇天黑旋风”,描绘的是曾经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
B.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这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颂“单骑救主”后又“大闹长坂桥”的赵子龙的诗句。
C. 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自幼为僧的玄奘奉唐太宗旨意到天竺国求取三藏大乘佛法,他发誓不到西天,不取真经,断不回国;送别时,唐太宗捻土入酒,叮嘱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D.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过生日,与众女聚会大观园,吃酒、行令、划拳,好不热闹。宝钗先是命婆子“将门锁上”,不教外人进人;其间说了“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有桂花油”的酒底,引得众人发笑;后来不胜酒力,醉卧于芍药花丛中,被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B.虽然国庆长假过半,青岛的客流量却有增无减。有些游客表示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不再是崂山的风景,而是崂山的服务。
C.最近,青岛地铁二号线的全线贯通运营,决定了青岛地铁网线是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4、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髀骨 嗤笑 浑身解数 潺潺流水
B. 拮据 糟蹋 莫明其妙 郑重其事
C. 荒唐 褴褛 与日俱增 迟疑不诀
D. 乖巧 肥硕 无忧无虑 致之不理
5、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鱼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妇①,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②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③,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馌(yè)妇:往田里送饭。②小李将军:据记载,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参军,人称小李将军。擅长青绿山水,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③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窃乐之”与“此乐何极”中的“乐”字意思相同。
B.“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直是/小李将军画意”节奏划分都是正确的。
C.“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中的“也”与“环滁皆山也”中的“也”字用法相同,表判断。
D.“由外望内”可望见“青山江帆,苇洲耕型,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由中望外”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2】山本风账,亦情奇理。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37年春
【1】这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你们”指的是__________。太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2】这又是一首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的诗,请结合诗中内容分析这首诗让我们感到亲切愉悦的原因。(方法指导:关注诗的表现手法)
7、综合性学习。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1)泉和万籁声 (2)窗外见南山(3)鸟鸣山更幽(4)松间鸣好鸟(5)风定花犹落
第一组:上联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上联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
8、(1)录毕,走送之,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晓雾将歇,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重新获得重用,为朝廷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秋思》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 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 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2】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
【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问题: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
10、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3月31日 24 版)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莫忘做笔记。
B.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D.学问要从笔记本中得来。
【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这句话是道理论证,论证了前人读书治学,往往通过做笔记来求得学问。
B.第③段中,写钱钟书的事例,是举例论证。这个事例也论证了做笔记对于前人做学问的重要性。
C.第④段中,写蔡元培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也同钱钟书的事例进行了对比,从反面论证了做笔记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D.第⑥段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者、作家都随时必须做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最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11、说明文阅读
泥石流
①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许,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根据现场指挥部21日上午9时发布的最新消息,目前失联91人,其中59名男性,32名女性。
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产生的大量水源携带上游堆积的丰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③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另外,不合理的开挖也会形成泥石流。有些泥石流是因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也会形成泥石流。如1972年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在一场大雨后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使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也很容易产生泥石流。此外还有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的大面积山体,也会产生泥石流。
【1】阅读文段,请简要概括形成泥石流的原因。
【2】根据第③段内容,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分别属于哪一种,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材料二】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将废弃物遗留公路边,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桥就是桥梁,涵就是涵洞)淤塞。
12、题目:常常想起这首歌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