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昆明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或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他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平时的努力积累。”就是选择复句。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末年的诗歌305篇。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白居易、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D.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按照干支纪法,今年是庚子年,明年就是辛丑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不屑置辩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D.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______没有大牌明星的登场,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______没有声嘶力竭的喊叫,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______

    A.,;”。 B.。;。” C.,,”。 D.。,。”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万亩梨园,万朵梨花洁白如玉,置身这姹紫嫣红的花海,春风徐徐,玉枝轻摇,花瓣如雪飞舞,美不胜收。

    B.电视剧《长征》以恢弘的气势,浮光掠影地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风雨历程。

    C.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疫赞歌。

    D.他在“新时代 新征程”的主题演讲中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珍贻之。”老翁乃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拄杖______________

    (2)宫寝之役______________

    (3)绛衣______________

    (4)老翁乃命取洞穴之宝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乃 见 屋 梁 上 有 一 老 翁 长 八 九 寸 拄 杖 偻 步 笃 老 之 极

    【3】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4】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三人各有特点,请任选二人,结合语段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乗风归去,又恐琼接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16年4月1 3日电  春和景明,杏雨梨云。4月12日下午,伴随数千人的齐声诵读,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要求,“2016书香中国”系列活动,要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建设书香社会,用阅读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 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

    (1)给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字)

    (2)分析材料二的调查统计图,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3)结合两则材料和自身体验,谈谈怎样才能促进全民阅读,提高阅读量满意度,共建书香社会。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在李清照的词中,愁有重量,      ,载不动,许多愁。

    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沁园春 雪》中在上下阕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古诗文中能体现爱国之情的句子,请写出连续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圣地,你怎么看?

    材料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晓书馆”“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三联韬奋书店”……一个个网红书店最近进入人们视野,到网红书店“打卡”成为一种潮流。到底是去网红书店拍照、打卡、遛娃、买文创、喝咖啡,还是去看书?成为网红有错吗?网红书店靠什么赢得读者的心?

    材料二:

     

    (某网红书店)

    材料三:

    走进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的言几又书店,好像进入了一个“百宝箱”。喜欢书的读者点一杯咖啡,可以伴着咖啡香读书。更为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其他体验项目,从家居、儿童美术中心、服饰、到艺术画廊、花艺、盆栽、DIY手工艺……言几又突破了书店的传统业态,用创新释放出多元价值。

    2018年至今,北京新增200余家实体书店,如建投书局、上海三联书店、言几又、西西弗和钟书阁等均入驻北京市场。当下,实体书店的创新已从一线城市走向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在江西定南县瑞友书店,读者可以精选图书,还可以享受到餐饮、文创、生活家居多元服务,这不仅带动了图书销售量的增长,也为城市开拓了新的文化空间。如今,实体书店已继电影院、超市之后,成为大型购物和文化中心的“标配”,通过书店,给城市市民带来人文关怀,让大家得到精神的释放。“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网红从时尚转变为一种公共空间,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峰说。

    材料四:

    最近,重庆市渝中区有家旧书店“火了”.这家书店不但凭借独特的“凌乱”风格被煤体关注,还吸引了众多来拍照打卡的市民和游客,有时甚至需要排长队才进得去。对此,70岁的店主王米渝立了个规矩——拍照可以,拍完照得买一本旧书。乍一听,“买书拍照”规矩很像“霸王条款”,但这得到了不少网友、读者的支持。据了解,店主王米渝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书虫,他开设旧书书店主要是为了结交更多真正的爱书人。他说:“以前全都是来看书的,现在都是来拍照的。”可见,设置所谓的“霸王条款”只是保护读者的无奈之举。打卡拍照固然能够提高书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被“景点化”的困扰,再加上网络时代下网络阅读对实体书店的不断消解,实体书店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少了“哗啦哗啦”的翻书声,多了“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当下的实体书店似乎更多扮演着景点、打卡处和咖啡厅的角色,文化消费和休闲的意味大过了读书本身。

    在“流量”时代,实体书店如何平衡打卡和阅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那么,不妨把“买书拍照”当做一种善意的督促:读书是最好的“打卡”,打卡一本书比打卡一家书店更有意义,更值得“炫耀”

    (选自2019年1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了晓书馆、钟书阁、重庆旧书店等例子,反映当下人们到网红书店“打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B.材料二中图表的数据说明,该书店的咖啡饮料超过了书籍本身,成了书店陈设的主角和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

    C.材料三中,言几又书店的多元经营模式说明了实体书店的创新已从一线城市走向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

    D.材料四反映了很多人去实体书店打卡拍照能提高书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了被“景点化”的困扰。

    【2】你赞同“买书拍照”的“霸王条款”吗?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3】读书是最好的“打卡”,打卡一本书比打卡一家书店更有意义,更值得“炫耀”。句中的“炫耀”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4】你支持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圣地吗?请在下列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结合链接资料与上文材料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一:去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比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仅0.2本。可见,全民阅读数量并没有一个实质性突破,我国的阅读现状远未达到预期。

    链接材料二:能沉下心来看一本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当人们还愿意因为一个理由走进书店的时候,为什么要拒绝呢?一个人愿意不停去书店打卡,今天没有读书,明天没有读书,后天依旧没有吗?未必。

  • 10、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林觉民,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现在我校戏剧社的同学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将下面的文章改为独幕剧,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穿越百年风雨的家书

    徐海蛟

    ①1911年,4月将尽。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一小队手脚戴着沉重镣铐的朝廷重犯被押解到珠江畔广州天字码头。浩荡的江水声掩盖了犯人们镣铐碰触的声响。其时,南国大地上一片动荡,一场震动朝廷的起义刚刚被平息,清兵到处宵禁、抓人。

    ②只有珠江一如往昔,在暮色里激荡着汹涌的波涛,仿佛对这个世界的无尽控诉。

    ③24岁的林觉民夹在这七零八落的犯人队列里。若你注视这群人,便能够一眼将他认出:高额浓眉,鼻梁像一笔米芾的中锋。尽管不久前身受流弹之伤,伤口未愈合,但他站在队伍里依然那么坚挺。

    ④4月27日是林觉民一生最悲壮的一日,几天前他从香港赶回广州,就知道自己是来赴死的。他和同盟会的战友们臂上缠着白布,脚上穿着黑鞋。他们义无反顾地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一路奋进,击毙卫队管带,闯入总督署,再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血战。在清兵火力猛烈的反攻中,林觉民的同乡林文,那个与他相同年纪的年轻人第一个倒下了,子弹从正面射来;比他仅仅年长一岁的方声洞倒下了,子弹从他的背面进去,血喷涌而出;他的堂弟,亦是24岁的林尹民倒下了……这3个同一年出生的青年,现在竟要同时赴死了。

    ⑤硝烟散去,林觉民的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模样,她于暮色里缓缓抬起头来,温婉的脸上爬满了伤痛。

    ⑥就在前些天,就在4月春光泼洒的季节,他最后一次返回故园,最后一次拥抱了她,最后一次放开她的手。为了不至于让前行的勇气彻底丧失,他快步离开杨桥巷,这一年春天,陈意映拥抱了短暂的幸福,林觉民早早地从日本庆应大学请了假回来。但她根本不知道他的到来,是为了赴一场多么凶险的革命之约,她是那么天真地以为他真是放了樱花假,她那么欣喜地迎接他,并和他一道融入这短暂的春天。他还是那么匆忙,他们还是聚少离多,他常常前脚跑进院子,后脚就走了。她有时候也忧戚地问:“觉民,你来去如此仓促,你在干什么?”他不能回答她,只好愧疚地笑道:“我在会朋友,我们要办一件大事。”她无法想象,他要办的这件大事是在城郊的西禅寺里制造炸药。

    ⑦大清的行刑队已一字排开,刽子手们将子弹推进了枪膛,子弹落入枪膛的咔嗒声打断了林觉民的思绪。随即,妻子那张圆圆的脸庞又浮现出来。

    ⑧1911年4月24日,深夜香港。三更已过,杂沓的喧嚣沉寂下来,奔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已进入梦乡。一座小楼内油灯依然亮着,晃动的灯影勾勒出一张坚毅的棱角分明的脸。林觉民再次用手捻了捻灯盏,油灯的火苗向上欠了欠身。

    ⑨这是特殊时期,林觉民从清晨开始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停下来。是时候了,他得留出一个夜晚给自己深爱的人。林觉民从抽屉里找出一块洁白的丝绸方巾,他要在这一方洁净的丝绸方巾上给妻子写一封绝笔信。他摊开方巾,磨好墨,郑重下笔: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⑩写完一段,林觉民停了一会儿,他担心泪水滴落在方巾上,把字迹洇开。他起身去洗了一把脸,坐下重新往下写: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笔再也没停过,他的字在洁白的方巾上翻飞。他几乎一口气就写完了后面的段落。待到搁笔,他瘫坐在位置上,再无气力。他的一生都在这短短的方巾上盛开和凋零,凋零又盛开

    他是以爱她的心去爱天下的人们,以疼惜她的心去疼惜天下人的幸福。他将生命看得如此通透,将生死看得如此淡然。那个夜晚他不会知道,这封情意款款的家书将穿越百年的风雨,和他的精神一样,以永不凋零的方式在世间流传。

    【注释】①陈意映:林觉民的妻子。②来自林觉民《与妻书》

    【写剧本】

    【1】将剧情梗概补写完整,便于编剧改写。

    第一场广州天字码头,林觉民将被执行枪决。

    第二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场杨桥巷家中,林觉民与陈意映离别。

    第四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加入心理和动作,将下面台词补写完整。

    陈意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民,你来去如此仓促,你在干什么?”

    林觉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会朋友,我们要办一件大事。”

    【说背景】

    【3】置景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

    学生甲:第一场的背景珠江“在暮色里激荡着汹涌的波涛”,能展现故事发生的环境。

    学生乙:这个背景不仅介绍了时间、地点,更有象征意味和渲染作用。

    学生丙:此话怎讲?

    学生乙:

    学生丙:赞同。

    【聊角色】

    【4】你被话剧社社长选为主角,饰演林觉民。请结合文本,说说你觉得林觉民是个怎样的人?

    【谈主题】

    【5】为帮助演员更好地把握主题,请结合加点词,谈一谈对文中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他的一生都在这短短的方巾上盛开凋零凋零盛开。(加点词为:盛开、凋零、凋零、盛开)

  •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叫做阁,其实并没有什么阁。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纸色已经发黑。香案上有一副锡制的香炉烛台。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的。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阴,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开头是:“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米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 作者所写的社会中,家家都有个很讲究的字纸篓,有字的纸从不随便抛弃,而是放在字纸篓等老白收到文昌阁化掉,这表明人们对字纸、对文化的尊重。

    B. 作者写过去很多读书人尤其是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为了祈求文运,到文昌阁磕头拈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崇拜,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C. 文中写李三老爷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能侧面表现出老白的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大量时间琢磨梦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一些文化风俗。

    D. 作者写近几年老白收到不认识的字纸,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等等。这主要表现了时代在变化,老白不太明白。

    2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下列对文本所体现的“和谐”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 老白到相熟人家收字纸时不用惊动主人就直接进门,体现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和谐。

    B. 写文昌阁建筑陈旧简陋,与文章表现当地人们安贫乐道的传统生活也是相和谐的。

    C. 李三老爷的死,老白的无疾而终,本质是相同的,各从一个侧面构成了生活的和谐。

    D. 汪曾祺本文的文风和文中所要表达的人物特点也是相和谐的

    3结合全文分析老白这个人物的形象。

    4文章除了重点突出老白外,还对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活情况做了摹写。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5有人说,文中画线两句很能体现汪曾祺一贯的文风。你觉得这一贯的文风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这两句话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给材料作文

    山腰有一小村庄,多年来村民日常用水一直取自村口一眼古井,可近日井水忽然枯竭,村民只好下山取水。李老汉也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人一天轮流下山取水。

    首日,大儿子早早起身,肩担两桶,直奔山下,不辞辛苦,往返四次,总算在日落西山时注满了家中大缸。

    第二天,二儿子携四只空桶下山,先到朋友家借马一匹,以马载桶,往返两次,日方过午,已将大缸注满。

    第三天,轮到三儿子取水,他想起日前在山顶砍柴时所见清泉,于是上山循流观察地势,深思熟虑后召来村民,移石挖沟,山泉遂改道流经村中,村民再无缺水之苦。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事要不辞辛劳,埋头苦干;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要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要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