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A.我国计划2016年将发射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必将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B.小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值得每位同学学习的。
C.在一次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真是小题大做。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2、对《水浒传》内容分析有错的是( )
A.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八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B.朝廷中是呼延灼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徐宁最后破了“连环马”。
C.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D.燕青自幼父母双亡,在柴进家中长大,射箭发镖百步穿杨,人称“浪子燕青”。
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箴言(zhēn) 恪守(kè) 瞥见(piě) 忸怩作态(niē)
B.带挈(qiè) 赦免(huò) 行事(háng) 顿开茅塞(sè)
C.豢养(huàn) 作揖(zuò) 脊梁(jĭ) 矫揉造作(jiǎo)
D.纶巾(guān) 报帖(tiě) 劫掠(lüè) 前仆后继(pú)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丰润 飘逸 漫游 丰功伟迹
B.妖饶 汹涌 风骚 荡然无存
C.精微 流盼 赃物 断章取义
D.鲜妍 秘决 制裁 不二法门
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文正与之同年
B. 去国怀乡/停数日,辞去
C. 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D. 不以物喜/卷石底以出
【2】翻译下列句子。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愤郁颇见辞色。
【3】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借用典故表情达意,其中的“_____”字既传达出徒能吟诗怀旧的无奈之情,又显现出老友都已不在身边的孤寂之苦,耐人寻味。
【2】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某同学用了下面的设计方案,请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情感猜测他这样设计的理由。
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不突出的位置,用明亮的色彩着力表现“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7、古代馆里展出了复原的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记者团特意邀请该馆负责人李主任作活字印刷术的相关介绍。请你结合下面记者采访稿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主任介绍说(甲)他曾整理过相关资料。北宋庆历年间,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在原有雕版印刷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被记录于(乙)梦溪笔谈(乙)。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活字印刷术①___继承了雕版印刷的某些传统,②___开创了新的印刷技术,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A.(甲)冒号 (乙)引号 B.(甲)冒号 (乙)书名号
C.(甲)逗号 (乙)引号 D.(甲)逗号 (乙)书名号
(2)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8、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国旗》,完成各题。
国 旗
蒋一谈
我骑着车在调研北京胡同里的日常生活,忽然发现自行车骑起来越来越费劲,原来是两个轮胎都瘪了,只能下车推着往前走。忽然感觉有雨落下来。我推着车子跑了起来。拐了几个弯,都没看见修理摊。
眼前出现一个高高的门楼,门楼里面是气派的红色大木门。大木门是关闭着的,门上面镶满数不清的金黄色铆钉。我紧跑几步,迈上台阶,站在门楼里面。突然听到一阵犬吠,是从大门背后传来的,我打了个冷颤,似乎看见大红木门在晃动。犬吠更近了,我能想象出凶狠的狗嘴和狗牙。
“干什么的?”一个女人在门背后喊道。
“我……避避雨。”
“别靠上门啊!”女人的声音充满厌恶。犬吠声更大了。
女人和狗走了,我长长地喘口气。
“小伙子……避避雨吧……到这儿避避雨吧……” 我隐隐约约听见一个老头的声音。
我停住脚,回过头,看见一把黄褐色的油布大伞,大伞旁边有一辆湿淋淋的三轮车,伞下坐着一个抽烟的老头,老头脚边摆着工具箱和一张湿了一半的纸牌子,纸牌子上“修车补胎”的字迹有点花了。
我点点头,把车靠在树上,跑进大伞下面,蹲下。“大爷,谢谢您!”
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特别好听。
老头挪去工具箱上的物品,用手掌擦了擦,说:“小伙子,坐上面吧。”
“大爷,雨停了您帮我修修车,车胎瘪了。”
“好说。”老头平静地说。
我起身坐在工具箱上,头发触到了伞的支架,耳朵离雨的声音更近了,愉快温暖的情绪逐渐包围了我。
雨停了。我把自行车推过来。老头三下五除二就修利落了,倒是我手上沾了不少油腻,就着从屋檐上留下来的雨水洗了洗手,无意中看见一条暗红色的布条耷拉在工具箱外面,就走过去,用它把湿手擦干净。“住手!住手!”老头大声喊道,跑过来,使劲抖落着布条,瞪着我。“你走吧!”他扯着嗓子说,“修好了!你走吧!”
我当然很吃惊。不就是一块破布嘛!
“多……多少钱?”
“不要你的钱了!你走吧!”
我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望望老头,推着自行车走了。走几步回头看,老头弯着腰坐在大伞下面,用力把湿乎乎的纸牌子扔到对面墙上。
回到学校,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笔墨纸砚,一口气写了十几遍“修车补胎”,感觉有了手感,才在找来的纸牌子上郑重地写下这四个大毛笔字。
下午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没有人修车。
“大爷,送您这个牌子,我写的。”
老头抿抿嘴,有点不好意思。我把纸牌子支在工具箱上,发现红布条不见了。
这时,胡同口传来老太太的吆喝声:“明后天挂国旗啊!庆国庆啦!六十年大庆啊!”
“小伙子,你站起来一下,给你看样东西。”
我从工具箱上站起来,看着老头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个塑料布包,轻轻打开,露出一摞暗红色的布料,和我上午看见的布条颜色一样。
“这是什么?”我问。
“国旗,”老头说,把布料放在膝盖上,慢慢展开,“国旗……”他说话的声音低沉下去。长这么大,还真是头一次看见这种颜色的国旗:红色和暗红色混杂在一起,极度不均匀,上下左右沾满更深的色块,左角上的五角星只能看见两个了,另外三个淹没在色斑里。
“我儿子是解放军……”他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七九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死在战场上了……我儿子是举着这面国旗死的……我儿子是旗手……”他轻轻抚摸着国旗上的色斑,“上面有我儿子的血……我儿子没给我丢脸……没给国家丢脸……好儿子……”他用力挤着眼睛,把眼泪挤回眼眶,手指抖动着把国旗折叠起来,“三十年喽……三十年喽……真快啊……我死了……也会把它带走……”
两个人沉默着。这一刻,我感觉到一丝惆怅。阳光斜照在胡同口,再过一会儿,下午就变成黄昏了。三个老太太说说笑笑走过来,其中一个对老头说:“老李,国旗准备好了吗?”
“把‘吗’字去掉吧。”老头笑着说。我也笑了。
回到老头住的大杂院,收拾妥当,老头拿来一根竹竿和一面鲜红的红旗,说:“刚买来的国旗,跟我到门口去,我给你说挂哪儿。”我把国旗套进竹竿,把竹竿插进铁筒。
最后一抹夕阳照在国旗上面。柔和的颜色。老头若有所思地说:“早晨看国旗和晚上看国旗的感觉不一样。”
一盘花生米,一盘豆腐丝,半瓶二锅头。
老头支撑着桌子站起身,走到门外,过了一会儿,抱着那面变了色的国旗进了屋。“帮大爷个忙,竹竿没有了,就用这根铁条吧……三十年了……也纪念纪念我儿子……”
借着胡同里的微弱灯光,我看见两面国旗紧紧地贴在一起,像一对父子,又像一对孪生兄弟。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有点发涩。
阳光刚刚露出脸。胡同里的国旗一溜排开,红红的旗帜和灰色的墙壁映衬在一起,别有一番味道。修车摊前空无一人,我听见了远处若隐若现的哀号声,好像是大爷的声音……老头瘫坐在地上,怀里抱着那面湿漉漉的国旗——已被修过一遍的国旗。左上角的五角星很鲜亮,旗帜的色泽由暗红变为浅红……“为啥要洗啊……为啥要洗啊……”
“他的国旗太脏了,影响胡同景观!”
“咱们是好心,怎么就……”
“老李和这国旗有故事吧?”
……
(文章有删改)
【1】阅读文章,按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血染红旗”的经历。(每处不超过20字)
(1)30年前儿子壮烈牺牲留下“血染红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纪念儿子老人悬挂“血染红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使劲抖落着布条。
(2)才在找来的纸牌子上郑重地写下这四个大毛笔字。
【3】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是“国旗”,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开篇部分“高门楼避雨”的情节与这些没有关系,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4】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也让人深思。请你针对最后四段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思考。
10、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生
沈从文
①北京城什刹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②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③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④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⑤“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⑥来了个学生,站着,不动。
⑦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⑧“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⑨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种方法,变换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⑩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⑪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⑫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⑬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⑭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说着:
⑮“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⑯众人又哄然大笑。
⑰过一阵,他看着围在四方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打拱说:
⑱“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⑲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老头子把那绢条搓成一根捻子,扎在耳朵边,像傀儡说:“王九,你不热,不出汗!”说到这里他似乎方想起自己头上的大汗,便蹲下去拉王九衣角揩着,同时意思想引起众人发笑,观众却无人发笑。
⑳这老头子也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他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他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也照例不吝惜钱,但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了一件新鲜事情,这点粘合性就失去了,大家便会忘了这里一切,各自跑开了。
㉑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去了,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去,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㉒场中剩了七个人。
㉓老头子看看,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业已玩过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之间却走去了五个人。等到另外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其余的人便全都跑去了。
㉔老头子还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自然的,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㉕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㉖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身边的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㉗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那个真的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有删减)
注:傀儡:木偶戏中的木头人。
【1】(速读)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头子的遭遇。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原因 | 结果 |
① | 闲人粘合发笑 |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暑晕倒 | 围观的闲人散去了大半 |
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 | ② |
③ | 每次傀儡相扑,最后时刻胜利总归王九。 |
【2】(细读)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他用各种方法,变换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之间却走去了五个人。(结合划线字赏析)
【3】(回读)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从文章结尾得知,老头子死去的儿子就是王九,请从前文找出伏笔。(1处即可)。
【4】(荐读)小金读到《生》这篇文章,觉得很好。她想推荐给《读者》杂志,但是该投哪个栏目呢?请你给她建议,并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A.“青年一代”栏目 B.“经营之道”栏目 C.“人世间”栏目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刷墙哥”苦学浙大网课让人思考知识价值
堂吉伟德
①日前,有个1分半钟的小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的主人公说,“说出来我都怕你笑话,我在浙江大学,报了一个三年的远程课程,五个学期,在网上学了以后,还要去考试的。”视频的主人公名叫田刘宾,来自安徽淮北,29岁,负责在工地上刷围墙涂料,所以视频里把他称为“刷墙哥”。他相信自己能坚持,至于之前没有参加的考试,他会想办法去补考,“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②“刷墙哥”是众多基层农民工的写照,低学历让他们缺乏知识储备,“一直为赚钱奔波”却一直挣不到钱。如今在远超出上学的年龄,却从微薄收入中拿出一笔较大的投资去学习网课,并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刷墙哥”这样的尝试与改变,令人无限感慨。
③如此际遇与改变与底层者来说并不鲜见,他们在进入社会和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后,于身心俱疲中真正领略到“读书的价值”。
④读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塑造,可以让人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有更好的就业空间,也有最佳的发展机遇。抛开功利的目的而言,读书可以让人增加视野。经历了社会的磨砺,在对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低学历者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知识改变命运,首先是知识改变自己。有了知识的武装与储备,才有不断向上向前的资本。个体的价值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知识的价值。认识不到知识的价值,就做不到对学习的专注。
⑤文学批判家约翰生说过,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基于知识的重要性,保持对读书与学习的高度热情,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下已成为个人改变境遇的关键。
⑥然在如此语境下,“读书无用论”却甚嚣尘上,除了高昂的教育投资带来的短期负担外,以高考为核心的底层逆袭,已遭遇了阶层固化的壁垒,于是一些人主动弃学从工,美其名曰“减轻家庭负担”。只怕走上这个行列的更多人,会像“刷墙哥”一样,在多年之后才发现美好的学习机会被自己轻易放弃,失去了竞争的一大资本。读书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不读书肯定难以改变命运。
⑦知识的价值比想象中重要,这是“刷墙哥”经历了无数挫折的人生顿悟,对于其他人来说何尝不是难得的启示?读书不是功利的短线投资,而是长期的能力投入。
⑧一系列对比数据显示,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排名靠后,某种程度讲,正是在“读书无用论”的误导下,绝大多数人对读书已索然无趣。“刷墙哥”苦学浙大网课,让人思考知识的价值,这种重新认识自己和发现价值的机会,你我务必要抓住。
(2018年1月19日 光明网-时评频道)
【1】概括文章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选文第⑤段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请简述⑥—⑧段的论证思路。
【4】班上的郑非同学不事学习,毫无追求,整天玩乐,思想消极、颓废。请你联系本文的内容和观点劝说他。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题目:品尝_____________的滋味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