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乐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语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B.;。”

    C.。。”

    D.。”。

  •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B.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C.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D.一批黑恶势力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被铲除,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桑梓”意思是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等。

  • 4、下面是四位同学写下的对“英雄”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其中修辞手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像李文亮那样敢讲真话,纵然千钧压顶,依然首当其冲、勇往直前的英雄们,他们身上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赞扬。

    B.古人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十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正是这些英雄们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的最好见证。

    C.什么是英雄?英雄当如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有国士的担当。

    D.“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以病患之躯与病毒抗争,用生命诠释了英雄的大爱无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予作文以记之:____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

    ⑶连月不____

    ⑷前人之述矣: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C.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词赏析,回答后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级举办“青春榜样”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活动中收集的信息,请说说你的研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专家您好, A_________(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B___________(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

    (3)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情节谈谈某个人物带给你的榜样力量。(80字左右)

    《西游记》   《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诗词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前路如何坎坷,世事如何难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根据关键词写诗句。

    关键词:愿、思念、月。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陪母亲过年

    (1)前些年,母亲身体还棒的时候,我们兄弟zǐ mèi _________也都正值意气风发。为了生意,为了理想,为了工作,为了这为了那,我们全国各地四处跑,总是很难凑到一起。而今年,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几个已经约定,过年时一定回家。

    (2)母亲年轻时守寡,也是一个寡言的女人。而今老了,我们兄妹几个却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寂寞又孤苦。我们心里都很内疚。

    (3)大姐又来电话了,问我:“妹,吃饭了没?”我说还没呢。大姐说:“你猜我做了什么?我做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米炖猪脚,给你也留着呢。”临了,大姐又加了一句:“我已给母亲盛了一碗饭了。”

    (4)大姐总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像母亲。

    (5)我们兄妹几个陆续到家了。聚在大哥的老房子里,加上几个各自的新家庭成员,足足坐了两桌。对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话匣子便拉开了。

    (6)不知谁将话题扯到了母亲最疼谁这个问题上去了大家一致认为,母亲最疼的人是我。原因是:那时,每逢家里来客带来了礼物,母亲给我们分食时,我总能多分一些。还有,每逢我与哥哥姐姐们玩耍时,只要一拉哭腔,母亲就握着鸡毛掸子追得他们满院子跑。

    (7)我不服气地说:“谁叫大哥那时候太倔强,每次母亲追打他,他总要梗着脖子、涨红着脸不服气;谁叫二姐跟大姐偷着说,老ㄠ才是亲生的,还联合起来对付我”说到这里,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正笑得一脸灿烂。我们几个也都笑了。

    (8)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可母亲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她只能把重点放在弱小的孩子身上。那时,我总爱生病,一生病,母亲就会格外照顾我。

    (9)另外,还要听母亲的话。家有家规,母亲喜欢讲规矩,在家里,她有很高的威望。母亲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去做什么。这个是难题可家庭就像一艘大船,总得有协助又听指挥的人,船才能往前走不是?所以,勤快好使唤的孩子,母亲最喜欢。

    (10)一阵得意后,我调皮地说:“如果不是长大了,我绝对不会把这些秘密泄露出来的。”哥哥姐姐及孩子们都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由得抬头去看母亲,母亲正开心地笑着。我们几个也跟着笑了起来。

    (11)一直没吭声的大哥终于说话了。他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去年,母亲到我家过年时,她跟我聊天,说的都是你们的事情。母亲说,我们家里,付出最多的就是大姐,而得到最少的也是大姐。因为,那时家里穷大姐读书最少,只能留在农村。”我们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我怎么就从没注意这个细节呢?其实,母亲到我家时,跟我聊得最多的也是大姐呀!因为,我们的大姐,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

    (12)我们______地举起了酒杯,望着大姐。一向不上桌的大姐一脸的___②____我们将酒杯举到大姐面前,大声地说:“姐,我们敬你了。”

    (13)此时,门外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冲天的烟花映红了窗外的半个天空。

    (14)我们都起身,一起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一个月前,母亲离开了我们。在这个大年夜,她的相框被我们这些儿女们安顿在桌上一堆丰富的水果菜肴后面,她正笑望着我们,那眉目、那神态都与从前一模一样。

    (选自《南方农村报》)

    1请在第⑩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zǐ  mèi______________

    2(1)请在第(12)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我们①______地举起了酒杯,望着大姐。大姐一脸的②________

    A.三三两两B.惶恐不安C.激动感慨D.不约而同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母亲”的儿女中,本文对“大姐”着墨很多,细读第(3)(4)(11)(12)段,请说说用意。

    3本文第(7)(10)(14)段三次描写了母亲的笑,请细读(7)(10)两处,说说笑的寓意。

    4下列对第(13)段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除夕夜热闹场景。

    B.表达了全家人对母亲的无限爱与思念。

    C.烘托了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

    D.隐喻母亲面对孩子的孝顺的欣慰满足。

    5请简述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 10、父亲的瓦窑

    刘本本

    ①生产队时期,父亲与瓦窑就有缘分。三个外乡请来的瓦匠,柳姓一门三弟兄,被队长安排住进了我家的上房。我至今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父亲称呼他们大柳师、二柳师和三柳师。父亲被队长安排在瓦场干活,早晚和三个柳师相处,很快就熟络起来。

    ②瓦场的活,又脏又累。首先是踩瓦泥。父亲绾着裤腿,光脚跟在牛屁股后面,鞭打着牛,在泥坑里一圈又一圈无尽头地转悠。人困牛乏,父亲拖着沾满泥巴、铅一般沉重的腿脚,直到瓦泥软和黏腻。打瓦墙子也是重要的活。父亲把踩好的瓦泥用铁锨叉成大块,又一块一块抱到搭建好的瓦棚中,再用专用泥铲一铲一铲打成一道宽窄近于瓦坯、高度略低于瓦匠身子的泥墙。做瓦坯,则要抢天气,大多在春种后、麦黄前。这段时间,天气热,晴朗的日子多,瓦场的人除去中午短暂的吃饭时间,炎炎烈日下,一环紧扣一环,连喘气的时间都少有。晒干的瓦罐,啪啪一磕,就是四页瓦。一撮一沓,抱到瓦棚里整齐码放。瓦场的各个环节,像一曲泥片和脚板谱写的充满艰辛的乐曲,坚忍而浑厚地演奏着。

    ③雨来时,避好瓦罐,全场休息。父亲回家端上旱烟盒,到上房和柳师们闲聊。闲下来的他们像散了架子,在炕上东倒西歪,一人卷一棒冲天炮,东拉西扯,吞云吐雾。父亲多了个心眼,缠着问装窑、烧窑的过程和方法。

    ④瓦坯做出来后,是装窑、烧窑。队里箍的窑又高又大,一窑能装十万页左右瓦坯。父亲跟着柳师学习装窑、烧窑,加上之前听到的知识,干起来得心应手。装一窑烧一窑,就能拿住活了。以后几年,父亲在瓦场辛苦劳作,出力流汗,终于像烧熟的瓦片,自己也成了瓦窑上的行家里手。

    ⑤责任田下放到户后,父亲不甘种地的收入,在我们家沙沟边地里,靠崖面箍了一口窑,不大,能装五六万页瓦。有一天,父亲站在窑顶,跟路过的村里人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瓦窑!

    ⑥有了这个瓦窑,我们家的日子大变样了。

    ⑦做瓦,熟门熟路。瓦匠,还是请柳家三兄弟,进门就像亲戚。高兴的父亲和母亲张罗了一席饭菜,美美招待了他们。父亲跟柳师弟兄连夜合计雇多少人、搭几间棚子、怎么平场面、烧窖改用煤炭……滔滔不绝。我才知道,沉默辛劳的父亲心里原来装着这么多想法,决心和魄力比一个生产队都大都新鲜。

    ⑧建瓦场,紧锣密鼓。踩瓦泥,用上了手扶拖拉机。打泥墙子,父亲手把手带出了几个雇工。父亲的心思,主要在装窑、烧窑上。他心里明白,一窑瓦,窑装不好,见火就垮塌。烧窑,火候猛了欠了,烧出来的瓦夹生,没人要,前面所有工夫都会白费,损失更受不了。

    ⑨装窑,沿窑底左旋一圈,右旋一圈,一左一右咬住茬口,窑底到窑顶,中间留出圆柱形火道。一窑瓦,几乎都是父亲一层又一层稳稳当当装满的。烧窑,父亲更是死死盯着窑膛的火候。开始时火势不能太猛,逐渐添炭加火。一窑瓦要烧五六个火即五六天时间,白天黑夜不能离人。呼呼燃烧的窑膛,窑洞口炙热,烤得父亲汗流如注。父亲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一身黑灰,上衣后背、裤子大腿上,汗渍沾上泥灰,响着唰唰的僵硬。脸上也是厚厚一层黑灰,洗也洗不掉,像已嵌进肌肤。一窑瓦烧出来,父亲累得如同病了一场,之后,身上要脱一层皮。

    ⑩三个柳师真是父亲的好帮手,瓦罐停了就帮着收场子、摞瓦;遇上白雨,赶忙避瓦罐,身手如飞。哪里缺人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烧窑的几天,虽然父亲独当一面,但他们仨仍轮流夜里陪着父亲,怕父亲吃不消,打盹欠火。就这样,父亲在拥有自己瓦窑的第一年,带着柳师兄弟和雇工,以高涨的激情和干劲,赶在麦子黄熟时一口气做了近二十万页瓦。

    父亲日夜操心,自然烧出了一窑叫得响的灰鸽色瓦,很快被四邻八乡建房户买光了。收完麦子,又接着烧了剩下的两窑。头一年,三窑瓦不到腊月都卖了,过了一个丰盛的年不说,父亲还很有底气地谋划起开春要修新院。

    父亲的瓦窑,接连不断地烧了近十年,我和二弟读中专、大学,都没受穷地毕了业。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买房,也多有父亲的资助。家里的两个弟弟,一人一个新院,都有赖父亲的血汗。村里人戏说,我们家的光阴是父亲的瓦窑烧出来的!

    村里人说出了大实话,正是父亲的瓦窑,红火了我们一家的生活。今天,父亲的瓦窑停烧了,父亲也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父亲瓦窑里汗水点燃的金色光焰,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日子

    (选编自《文艺报》)

    (1)父亲在拥有自己的瓦窑之前,学会了哪些方面的本领?请简要概括。

    (2)本文主要回忆父亲,却多处写到柳姓三弟兄,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多个义项,其中包含下面几个,联系上下文推测第段中加点的“自然”属于哪个义项,简要说说你的推测理由。

    【义项】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表示理所当然。④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父亲日夜操心,自然烧出了一窑叫得响的灰鸽色瓦。

    (4)赏析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不管穿什么衣服,都是一身黑灰,上衣后背、裤子大腿上,汗渍沾上泥灰,响着唰唰的僵硬。脸上也是厚厚一层黑灰,洗也洗不掉,像已嵌进肌肤。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结尾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父亲瓦窑里汗水点燃的金色光焰,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日子。

  • 11、

    陈毓

    ①除夕的团圆饭是在饭店吃的。已经吃过,春节联欢晚会还没有开始。中年的女儿和老年的父母、以及一男一女两个少年的孩子闲话。女孩是她的,男孩是哥哥家的,哥嫂去同事家打麻将了,他们连续几年都没有认真坐下看春晚了,说,没意思,还不如打麻将。

    ②她也觉得没意思,但是她回来就是陪父母的,因此,父母在这除夕夜做什么,她也会和父母行动一致。

    ③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意思,为什么各种吃的喝的堆满了厨房储藏间,但他们不觉得吃得香喝得甜,反倒觉得累赘。送人都送不出去,因为送之前就预想那些人也不稀罕。甚至朴素的萝卜白菜,也找不出当年萝卜白菜的好味道了。他们连带同情起眼前的孩子来,什么都不缺,幸福感却疲沓沓的,轻薄无力。比如你给现在的孩子发压岁钱,发一百还是发一千,甚至一万,他们都懒得激动一下。

    ④说到钱,父亲像是想起一件多有趣的事情似的,说他就为两分钱为难过他的母亲。

    ⑤两分钱?不会吧?孙子和孙女终于把眼睛从平板电脑上移开,直了一下腰。

    ⑥在晚辈鼓励性质的注视中,她的父亲讲了这个久远的故事——

    ⑦“如果有两分钱,我就能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但我没法向娘开口,我没开口,就知道结果,我前一天为37斤粮食为难过母亲一次了,我要交给学校两个月的口粮是57斤,毕业了,就不能再拖欠。娘把柜子底用刷子扫过一遍,也只得到37斤粮,如何去补20斤的缺?最后还是管伙食的我们的班长从她家里带了给补上的。”

    ⑧“但我还是开口了,向娘要两分钱,娘把包珍贵东西的布帕打开,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出两分钱。她叹息一声,走到屋子外面偷偷抹泪。

    ⑨“既然休学是注定的。不参加毕业典礼也只是提前半天结束读书时代。算了。可我那个班长拉拉拽拽,硬是把我带进了毕业典礼。我坐在她的身后。

    ⑩“毕业典礼的主角,是围成一圈的桌子上的6个盘子,盘子里花花绿绿的水果糖。一颗糖塞进我的手中。我的手指捏着那颗糖,手指立即体会到了糖的甜味。把糖放在鼻子前,鼻子立即逮住了那股甜味。”

    “我没有给嘴巴亲近糖的机会,糖藏进了我的口袋。我要把糖给娘。我坐在毕业典礼上,糖就该给娘享受。”

    “第二颗糖固执地擎在我嘴边。糖这次被聪明地剥了糖纸,我的嘴唇一下子就尝到了糖的甜滋味。我慢慢吞咽,摸了摸口袋里的那颗糖,想着早点把它送给娘。典礼结束,我的小学时代结束,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将结束。我唯一能拿到娘眼前的,是我口袋里的一颗水果糖。”

    “我回家,要趟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前两天的暴雨使河水涨起来,但这顶多使我的裤子湿了,我的裤子被齐腰打湿。正是暑期,上岸后我的裤子就会被太阳烤干,被风吹干,被自己的身体暖干。真不算什么,我一点也不担心。”

    “一到家门口我就喊娘,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送礼物给娘。我的手伸向娘缝制的深口袋,我的裤子口袋。但是,我娘,那些跟着我的大声喊叫来到跟前的人,只看见我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淡绿的糖纸。他们失望地走开了。我哭了。我的娘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不明白糖去了哪里,我不知咋说清糖的去向。”

    “‘他自己把糖吃了。剩下一张糖纸哄人。’不是!但我只能在心里无声抗议。”

    “晚饭的饭桌撑起在椰树下,等大家围坐在一盆稀寡的面汤前。我娘郑重向大家宣布:六生的那颗糖我尝到了,我舔过六生的裤子口袋,口袋是甜的,有糖的味道。我娘说,我知道六生的糖去了哪里,馋嘴的水神把六生给娘的糖吃了。让水神甜去。我娘笑眯眯地说。”

    父亲的故事讲完了。父亲的两个孙子竟然不约而同地伸手去够桌上的一个糖盒,盒子里盛满了瑞士糖。两个孙子笑嘻嘻地说,他们第一次知道爷爷的小名“六生”。多土呀!

    (选自《沧州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以“糖”为题有何好处?

    【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除夕夜在饭店吃饭,哥嫂不看春晚而去同事家打麻将?

    【3】品味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答题。

    “娘”为何又“叹息”又“偷偷抹泪?”请写出你的理解。

    【4】母亲为什么在晚饭时郑重向大家宣布“六生的那颗糖我尝到了”?这是怎样的母亲形象?

    【5】文章结尾一段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故事就是用作讲述的事情。它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构想象的;它可以是过去难忘的,也可以是现在经历的,还可以是未来可能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写满了故事,请调动你的体验或展开你的想象,以“   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书写故事,表达思考。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