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辽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句中作者慨叹自己谪居地点的荒僻以及时间之长。

    B.第二句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友的沉痛悼念。

    C.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饱含惆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愤世嫉俗之郁闷之情。

    D.末句体现作者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B. 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慢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再是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事情。

    C. 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D. 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姑娘,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 3、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收录了10部作品,其中有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和记录同乡好友潦倒一生的《范爱农》等。

    B.《骆驼祥子》中虎妞最终因难产而死去,她的死彻底粉碎了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

    C.“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骆绒须”描写的是《水游传》中的鲁智深。

    D.《繁星·春水》中的诗歌“平凡的池水——临照了夕阳,便成了金海”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xùn       孜孜不倦(

    B.色(dài     chuò  斯底里(

    C.suī   rāng  miǎn  后继(

    D.养(juàn  取(   占鹊巢(jiū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材料一]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材料二]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子曰: “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 ”又俯而泣。晏子笑曰: “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客:指张祜,唐代诗人,杜牧好友。当时已52岁,被人排挤,未受重用。③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④牛山:山名,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城南。⑤国子、高子:指史孔和柔丘据,皆为齐景公的大臣。⑥晏子:晏婴,齐国的上大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菊花须插满头       而岩穴暝

    B.且不欲死          则太公至今

    C.不用登恨落晖       把酒

    D.惟农事之          安富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

    【3】材料一中诗人的“开口笑”与材料二中晏子的“笑”,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诗歌尾联作者用齐景公游牛山的典故,有何用意?联系材料一,简要分析

    【5】古人登高的情结,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登高”已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结合杜甫的《望岳》、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和以上两则材料,阐述你对登高情结的理解。(结合两个即可)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描述诗句“转朱阁,低绮户”的画面。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九年级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来帮忙。

    (1)下面是班长李强在动员会上的演讲,开头少了一句话,请你帮他填好。

    人生立志难不难?不难。一分钟我们就可以立下许多志向。可是怎样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呢?答案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强不息的人面对前进路上的挫折与失败时,能用毅力、勇气和智慧扬起自强的风帆,向着目标,一往无前!

    (2)为了让自己的演讲更有说服力,李强找来了四个故事,下列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A.祖逖闻鸡起舞

    B.刘备三顾茅庐

    C.范仲淹断齑画粥

    D.勾践卧薪尝胆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填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描写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勉友人友情可以破解时空阻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一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______________”,让我们徜徉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之间。

    (8)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爷爷对这个举措赞不绝口,他语重心长地说:“‘兴家犹如针挑土,____________________’,兴国与兴家的道理一样,我们应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   雪夜

    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②“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③“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内容。

    稻草被盗,雪夜捉贼→________________→心生怜悯,决定送草→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5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10、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学习任务

    当反思科普的傲慢:提倡科学方法重于任何具体知识

    王兢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人的“科学素养”问题屡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不少美国人至今相信“地平说”“神创论”及各种阴谋论(如“登月骗局”)与神秘主义(如“通灵术”),甚至还成立了相关协会。一些人在嘲笑之余,也不时重弹“需要科普”的老调。但其实,“科普”并没有舆论场喧腾得那么“刻不容缓”,也并不是一件天然“正确”的事。

    ②“科普”在中文里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带有一种居高临下、必欲为之的色彩;无论就理论渊源还是现实演变而言,“科普”都与19世纪中叶以降(1)盛行的“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密不可分,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那句“从科学中产生预见,从预见中产生行动”互为表里。科普肩负着扫除愚昧、开启民智、服务社会、增进福祉的各项重任,作为动词使用还可以天然赋予说话者一种权威感。

    ③然而,英文里的“科普”不具有权威性,这多少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仍然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如果“科普”与固有的宗教信仰、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相抵触的时候,部分美国人宁愿遵循已有的经验与认知,并不在乎外界的苦口婆心乃至讥讽嘲笑。

    ④科普之“普”,已经预设了“要让每一个人了解科学常识”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上科普人士恐怕永远也无法做到不落一人的境界,就像孔子所说的,“上智与下愚不移(2)”。

    ⑤不但如此,“科普”在价值序列里也未必就一定天然位于上游地位,尤其是“科普”与其他价值产生冲突的时候,因为那些看起来“对”或“真”的事情,未必就一定“好”。

    ⑥不少美国人认为,接受科普与否属于个人自由范畴,他人无权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不对的。事实也确实如此。“非科学”不等于“反科学”,如果一个人愿意始终相信自己的“非科学”抑或“反科学”理念,只要他的生活与言行没有伤害别人,只要他为自己的言思学行负责、没有产生明显负外部性的话,任何他人或是组织无权强迫其接受“科普”。套用一句网络熟语,“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A

    ⑦而且,“科学主义”未必等于“科学方法”,而且“科学”与“科普”的解释权与话语权终究掌握在有血有肉的人手里,本身就无法摆脱利益集团的影响。他们推崇的科学理论,也往往在未及证实或是证伪的情况下就形成公共政策,左右亿万大众的生活。B

    ⑧遗憾的是,像“环保减排”“反核(3)”,“有机农业”这些近年来在西方甚嚣尘上的公共政策,隐隐然已经在强势的,“科学主义”保驾护航下成为不容评说的圣经,本身在多少违背科学方法(科学的精神是怀疑)的情况下,还结结实实地给不少国家带来了灾难。最近,因为,“有机农业实验”而民穷财尽的斯里兰卡就是一例(4)

    ⑨社会的价值不是唯一的,在科学之外尚有个人自由、私有产权等实打实的价值,以科学与科普的名义干涉这些价值显然是荒谬的,也难以施行,比如不分时间、地点的禁酒令。

    ⑩“科普”是一个有待精确定义的概念,因为“科普”在提及“科学”的时候,其实已经涵盖了,科学”这个名词下的无数分支与定义。“科学方法”与“科学主义”不是一回事(科学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科学主义则是一种信仰)。“科学”与“科学家”也不能一概而论,科学家未必一定科学。C

    鲜为人知的是,“科学”(science)最早的严复译名是“格致”或者“格致学”,其实这个旧译倒是更接近科学的本义,或者说更看重“科学”对于每个个体的独特价值:科学不是某一个专业或职业,而是坚守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测试和观察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解释宇宙。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不是争讼思维而是实验室思维,以健康的怀疑、迟缓的判断与规范的想象指导自身工作。

    从这个角度而言,格了七天七夜竹子的王阳明与算错经线也要远航探索“印度”的哥伦布,他们愿意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与实践显然是可贵的,他们虽有历史局限,但运用的是科学方法。强行科普他人或者鼓吹科学主义,显然不如提倡科学方法、鼓励自由探索对科学进步的贡献更大。别忘了,哪怕是“伪科学”也可以凭借“科普”的名义大行于世,而那些初露苗头的科学发现惨遭“科普”的往事也不在少数。D

    与其迷恋科学主义,不如相信科学方法;与其沉溺“科普”,不如推崇“格致”。

    (选自2022年11月3日《南方周末》,有改动)

    【注释】(1)以降:以后、以来(2)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笨人是不可改变的(3)反核:指居民为了保护自身生活环境免受和核有关的公共或工业设施(如核电站)干扰而发起的社会反抗行为(4)2021年4月,斯里兰卡政府推出一项农业政策:禁止化肥和农药的进口和使用,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结果农业效益锐减,严重影响国民生活,导致社会动荡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明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普:由“实证主义”引发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目的是让所有人都遵从科学主义

    B.负外部性:即消极的外部性,指个人的生活及其语言、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失、伤害

    C.圣经:《圣经》是西方宗教经典,文中“圣经”意为不容怀疑的真理,带有讽刺意味

    D.格致:即“格物致知”,通过测试和观察,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获得理性知识

    【2】第①段中的画线文字有哪些作用?请逐条概括

    【3】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晚年的牛顿在对天体转动原力的问题进行长期思考之后,最后给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是上帝踢了最大的天体一脚,从而引起了连锁反应

    【4】读了本文会不会让人得出“我们不需要科普”的结论?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打开求知的味蕾

    ①去植物园踏青,一个小朋友指着水中刚刚冒出一点尖芽的芦苇求解父母,父母竟随口说是荷花。旁边的工作人员赶忙纠正,那是刚发芽的芦苇,《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指的就是它。我也一时愕然,早已烂熟于心的诗作名篇,竟然从没有仔细对照过其中字词的现实含义。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蒹葭苍苍”的指代,又如何体悟其中的优美意境?

    ②因为太过熟悉,往往会在无意间忽略了很多细节,因为习惯于接受,往往会消磨掉主动探索的自觉。念书时,老师教授什么,我们吸收什么,别人关注什么,我们也跟着关注什么:工作后每天早起挤地铁赶公交,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闲暇时间电视里有着大把的泡沫剧和真人秀可供选择,吃饱睡足不愁没事千……日子总是会过去的,但浑浑噩噩地过,不仅不可能迎来梦想绽放的时刻,甚至难以带给我们些小的惊喜和改变。究其原因,我们忽视了求知欲,因而失去了改造庸常的能力。

    ③没有哪个“今天”是重样的,对于充满求知欲、进取心的人而言,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开始。他们就像是光临地球的异乡人,碰到什么都想格物致知一下,见到什么都不由自主地喊几声“喂,你是谁”。世界那么大,走走看看不仅是为了留影拍照、发朋友圈炫耀,更是为了遇见一个不同的世界,体味一种不同的生活。未知那么多,即便成不了一个领域的专家,只要能打开一扇窗,也总能有鸟语花香萦耳扑面。关键在于,进取的一步必须迈出,求知的味蕾必须敏锐。

    ④曾听过一个吃书的故事。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朋友见了不解,他解释说,吃了杜诗才能写出同杜诗媲美的好诗。吃纸长智只是笑谈,但古往今来,确有很多人“吃书”。清代袁枚有言: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莫言回忆童年时读书,“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台湾作家林海音在《窃读记》中也描写道:“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读书人的如痴如醉,正是求知欲的典型写照。

    ⑤“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我的生涯还是周遭的世界,求知带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不善求知的人,精神世界混沌一片,内心信仰一潭死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行动无分寸;敢于和善于求知的人,不仅扎牢了常识和知识的“基本功”,也基本告别“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步步走向精神的完善和内心的富足,求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正是在不断学习、不断省视中,那些充耳不闻的事物被赋予新内涵,那些习以为常的做法被寄托新意蕴,生活从此改观,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⑥阳明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只要我们葆守永不疲倦的好奇,不必逃离日常也能摆脱庸常。只要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洞察世界,不必周游远足也能阅人知事、鉴往知来。得失进退总在心,心若在,世界永远是常新的。

    (1)认真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如何打开求知的味蕾?请简要概括。

    (4)文章第④段写古今作家读书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毕淑敏曾言:“我不相信手掌间的纹络,但我相信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请以“我相信这一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地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