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自贡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骆驼寻到的不是为自己养尊处优的宝,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C.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D.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

  •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风“海马” 强势登陆,多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广东首当其冲

    B. 漫步春天的梅花湾,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美丽风景。

    C.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郎平不孚众望,率领中国女持成功逆转,重回巅峰时代。

    D. 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都是著名的科幻小说,都借助了新颖、奇特的想象展开故事情节,如《西游记》中呼风唤雨、钻天入地和《海底两万里》中利用海洋发电、潜水艇等均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且,这些想象具有预见性,后来都成为了现实。

    B.《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成功地刻画了许多经典人物,如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纯朴善良的长妈妈、自私自利的杨太太、美丽勤俭的小福子、宽和正直的曹先生、不给仆人饭吃的衍太太等。

    C.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阅读时需要做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眼睛的视域要宽,尽量扩大扫视范围,尽量不回视,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同时以默读为主。

    D.《西游记》前七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八到十二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十三回到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 4、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提高”改为“体现”)

    B.只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将“只要”改为“只有”)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删去“几乎”)

    D.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将“由于”删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於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选自《淮阴侯列传》,有删减

    (注)①齐王信:指韩信,即淮阴侯。 ②必:信任。 ③倍:同“背”背弃、背叛。④须臾:苟延。 ⑤权:举足轻重。 ⑥释:放过,错过。 ⑦於:和、跟。⑧折戟:折戟的卫士。⑨幸:希望。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其不知足如是甚也__________   ②项王怜而__________

    ③解衣我   __________   ④虽死不易   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为”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

    例句:终为之所禽矣

    A.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以虫治虫》)

    C.其印为与群从所得(《活板》)   D.缚者何为者也 (《晏子使楚》)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今 足 下 虽 自 以 与 汉 王 为 厚 交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涉前往劝说齐王韩信归楚的依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至少两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宋·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释】①当时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在除夕夜“不眠”的原因。

    【2】请以学过的朗读要求,在尾联上下句中分别找出一个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字,并结合诗句内容说明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学校九年级组举办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艾青诗歌朗诵分享会。

    【任务一】走近诗人

    【1】分享会上要介绍诗人艾青,发言稿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法国留学归来后,他因参加“左联”活动而被捕入狱。

    ②他的成名作正是在狱中创作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③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正涵,中国现当代诗人。

    ④艾青的一生创作颇丰,他的多首诗歌曾入选中小学教材。

    ⑤年轻时的他曾就读于国立西湖艺术院大学部绘画系,后赴法学画。

    A.③④⑤②①

    B.③⑤①②④

    C.④①⑤③②

    D.④②⑤①③

    【任务二】吟咏作品

    【2】读过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同学们深受感动,分享了一句话感言。

    小A:《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让我体会到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还有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深情。

    小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悲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小C:《黎明的通知》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充满了奋起的激情。

    轮到你了:《我爱这土地》_____________

    【3】以下两则材料分别介绍了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所呈现的独特风格。

    材料A: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多写国家与民族苦难,悲悯忧伤,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

    材料B:建国之后的创作,反观人生,赞美社会正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诗句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

    以下诗歌节选可能是艾青哪个时期的作品?请陈述理由。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日   潼关

    《北方》节选

    【任务三】活动小结

    【4】诗人艾青用他“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语)”来创作诗歌,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请结合你读艾青爱国诗篇的感受,谈谈本次诗歌朗诵分享会主题——“我和我的祖国”的意义。(80字左右)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文言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7)《岳阳楼记》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岳阳楼记》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四、现代文阅读。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一片枣林的召唤》,完成后面小题

    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起伏翻涌,向四野荡开,广袤的庆云平原像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一到枣林边,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这时候枣花开了,浓浓的清香飘洒在平原上,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开枷。姑娘脖颈搭了彩色的纱巾,裙子款款地摆动;小媳妇手里牵着孩子,孩子们一见枣树就野了,爬树攀枝,疯跑打闹。

    ②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坚韧,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进发。

    ③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甲】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了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

    ④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

    ⑤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是他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

    ⑥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满林的枣树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挺立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乙】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远,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

    ⑦“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1680多岁,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像一堆锈蚀的铁。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正气势雄壮地向前方进发。

    ⑧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它同身后的枣林一道,用伟岸刚直的身躯和傲然挺立的气息,写就了一个平原的符号,也丰满了庆云人的记忆。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入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他讲得绘声绘色——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他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或许在老人看来,他守护的远不止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树,还有庆云人的历史和庆云人的精神支柱。

    ⑨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

    (有删改)

    【1】文章首先叙述春天农人_______的情景,接着描写秋天人们_______的画面,而后描写冬天枣林雪地倔强挺立的景象,最后记述“我”和文友______的见闻与感受。

    【2】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对枣林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两段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文章标题为“一片枣林的召唤”,这片枣林给了“我”哪些精神的召唤?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

    李良旭

    ①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兴奋地向正在田里收割麦子的父亲报喜去了。

    ②田里的麦子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风吹来,麦穗笑弯了腰。

    ③我挥舞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父亲高声地呼喊着。父亲直起了腰,脸上露出笑眯眯的笑容。他将汗渍渍的双手在身上擦了擦,接过录取通知书,而后,忽然冲我肩膀上打了一拳,说道:“好小子,行啊,有出息啦!”

    ④我猝不及防,往后倒退了几步。父亲见状,大笑起来,说道:“嗯,身子骨还弱了些,还经不起摔打。”

    ⑤说罢,父亲捡起一株麦穗,轻轻地抚摸着这根麦穗,眼睛里满了深情。只听到他缓缓地说道:“孩子,你考上了大学,我就送给你这根麦穗做礼物,希望你的人生舞台能像麦穗一样尖锐和辽阔。”

    ⑥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道:“爸,它只是这么一株细细、软软的麦穗,还耷拉着脑袋,一点也不尖锐和辽阔啊!”

    ⑦父亲听了,脸色变得严峻起来,说道:“不,别小看了一株麦穗,它有着别样的尖锐和辽阔的。它立在广袤的田野里,坚强地托起了一片天空。无论狂风和暴雨,它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从不好高骛远。它的目光是尖锐的、它的舞台是辽阔的,尖锐的傲然屹立,辽阔成一片天空。”

    ⑧我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麦穗,放在掌心,好像生平第一次认识了麦穗。瞬间,我对这株麦穗充满了敬畏和感动。我要像它一样,要有这么大的力量和生存的空间。

    ⑨我带着父亲送给我的这株麦穗,走进了大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但我的心渐渐地有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与同学相比,我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没有关系……没有什么有特别的地方。

    ⑩我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有了隐隐的怨言和情绪。

    父亲看了信,风尘仆仆地赶到城里来看我,见了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从包里拿出一株麦穗,深情地说道:“孩子,你还记得我给你说过的一株麦穗么?”

    我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说道:“一株麦穗,无依无靠,它在田野里,却总是那么地喜悦、那么地自信,它的舞台是那么地尖锐和辽阔,它用它的坚韧和努力,结出沉甸甸地麦穗。孩子,不要有什么怨言和情绪,就学一株麦穗吧。”

    我接过父亲手中那株麦穗,倍感振奋,突然觉得,只要拥有自信、坚韧和努力,我的舞台就会宽大。

    大学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又是几年过去了,当父亲得知我就要结婚了,兴奋地连夜赶到城里来。他从包里拿出一个镜框,说是送给我的礼物。

    我接过一看,只见镜框里镶嵌着一株沉甸甸地麦穗。父亲在镜框里写上这么一行字: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

    瞬间,我仿佛读懂了什么,我心灵溢满了感动。我走上前,伸出双手,生平第一次轻轻地拥抱着父亲,喃喃地说道:“谢谢爸爸,我会将这种精神和力量传递下去,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它永远是我人生的基石。”

    听了我一番话,父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突然伸出拳头,在我肩膀上重重地击了一拳。我站在那,一点反应也没有,父亲却往后踉跄了几步。

    多熟悉又让人向往的情景啊!眼前展开:田野里,父亲伸出拳头,对着一个青涩小青年的肩膀上重重地击打了一拳……这一刻,我的目光变得一片朦胧。

    (选自《宁夏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内容

    “我”的心理

    “我”的感悟

    第一次接过麦穗

    敬畏和感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接过麦穗

    (2)_____

    只要拥有自信、坚韧和努力,我的舞台就会宽大。

    第三次接过麦穗

    感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做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说罢,父亲捡起一株麦穗,轻轻地抚摸着这根麦穗,眼睛里满了深情。”这里的“泊”能换成“充”吗?为什么?

    【4】文章结尾“眼前展开”的情景和鲁迅《故乡》的结尾“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相同作用,请做简单阐述。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文题一:请以“记忆中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