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成都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云南偏远山区,用生命教书育人,她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实至名归

    B.有些做父母的喜欢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却不以为然

    C.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美国一意孤行,在各方面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注定是不会得逞的。

  • 2、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凡尔纳是科幻小说家,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海洋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

    B.在印度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我”看到尼摩艇长独自用斧头与章鱼顽强肉搏,最终击退了章鱼。

    C.《儒林外史》将针砭时弊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小说中无论是官员、儒者、名士,还是市井小民,都跃然纸上。

    D.《西游记》:“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这是对孙悟空的精彩刻画。

  • 4、下列选项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全家唯一的希望。”句中划横线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火焰一样繁密。”句中“露出老态”“坚固稳定”“炸开的火焰”依次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了。”句中划横线的词是动词。

    D.“我相信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介词、名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重修岳阳楼记》,回答小题。

    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

    (节选自清代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边境,边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加筑六丈有

    皆视旧有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

    3本文和《岳阳楼记》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小题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2】(小题2“宿鸟声中自掩门”一句中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线上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预计2020年将达到2.96亿。线上教育自发展以来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在这次疫情中,它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线上+线下”双翼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材料二: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停课不停学,线上共学习”成为热点。为了了解实践的情况,官渡区某校针对全校师生一个多月的“线上教与学”做了相关问卷调查,如下:

    (1)认真阅读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你们班就“线上课堂是否会取代线下课堂”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反方认为“线上课堂终将取代线下课堂”,因为线上课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学习变得多样化,大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作为正方,请你鲜明地表达己方观点及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3)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句子,用明月寄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2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1)第③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2)细读第⑤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③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项是( )

    A.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

    B.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书本去探寻求知的路。

    C.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多赏识,少成见。

    D.读书要注意做好五件事,就可以取得成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一个人只要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兴趣,就能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反之只能面对浩瀚书海不知所措。

    B.读书要学会区分书的轻重缓急,有些和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书要重点细读,有些书则可以略读或备查。

    C.读书要善于思考、顾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D.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从一具人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说起,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B.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 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D.文章的语言严谨文雅而又平朴通俗,作者娓娓道来,是一位前辈学者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诲,读之有如坐春风之感。

  • 11、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今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甲】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从钱三强坚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要尽快进行。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乙】土专家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直到于敏的工作逐步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丙】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年冬天,格外的冷。于敏在西北核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这严寒的戈壁上。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这种安静,在于敏子女的记忆中却有点模糊。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很多人来找他。女儿于元亦很难觅寻儿时对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有太多交流。

    于敏对安静有着自己的解释,所谓安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心照汗青,这丹心于他就是坚持科学,就是献身宏谋。

    正如他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表达的那样,即使身为一叶无轻重,也要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选自《解放军报》2019,有删改)

    【1】请概括文章甲、乙、丙三部分的主要事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主要事件

    小标题

    “土专家”的“真把式”

    研发第二代核武器

    【2】请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作用。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沉默是金”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于敏隐姓埋名的形象。

    B.于敏虽然自己没有留过洋,但他认为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他无条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以致用。

    C.文章中写到于敏的妻子、子女对他的评价,体现出他工作的隐秘和繁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结尾描写“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的情景,运用象征,意蕴深远。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的寄语激动人心,是的,唯有心怀梦想,方能不负年华;唯有努力奔跑,方能不负此生。

    请以“努力奔跑”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