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允(yǔn)许 憎(zēng)恶 斟酌(zhēn zhuó) 召开(zhāo)
B.泄(xiè)气 侮(wǔ)辱 兴(xīng)奋 穴(xué)位
C.断壁残垣(yuán) 惩(chěng)恶扬善 风调(tiáo)雨顺 赴(fù)汤蹈火
D.前车之鉴(jiàn) 情不自禁(jìn) 锐不可当(dǎng) 失魂落魄(pò)
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一年,明月繁星,相依相偎,细数秋之无边风月,笑赞冬之红装素裹。
B. 丁俊晖精准的远台进攻让观众不时发出赞叹声,但他充耳不闻,冷静地寻找战机。
C. 尽管夺冠无望,他们还是振作精神,弥留之际,他们顽强地争取着每一分。
D. 为了迎接学校艺术节,九年级二班的两名“笑星”逢场作戏,来了个精彩的“二人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杭州节日的步行街,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活动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创作时代经典,振奋民族精神,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D.2019年9月,景苑中学第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如期举行,开幕式既体现了我校文化特色,彰显了体育新理念,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潮。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杜甫字子美,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补充被省略的量词
一(_____)桌、 一(_____)椅、 一(_____)扇、 一(_____)抚尺、 两(_____)儿、 百千(_____)犬、百(_____)舌、百(_____)口
6、古诗词赏析。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哪些方面?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茅盾的淳厚质朴,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 )智……
——《散文家读散文》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__________ 绮__________ tián__________ ruì__________
(2)请仿照划线的短语,在横线上写两个短语。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① 陈涉太息曰:“嗟乎, 。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③月黑雁飞高, 。 ( 《塞下曲》)
④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
⑤ 玉勒雕鞍游冶处, 。 (欧阳修《蝶恋花》)
⑥李白在《塞下曲六首(其一)》中描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 。
⑦《陈涉世家》一文中,陈涉认为起义根本原因是 ;他在发动起义时发出了 这一反映人人平等观念的呼声。
9、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 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 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 ,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10、我的第一次飞行
〔英国〕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①至此前为止,我所有的飞行都只是在书房中进行想象里的飞行。
②但是今天早上我真的飞起来了。我在天空中度过了十到十五分钟;我们去了海上,腾入了高空,又返回了陆地,继而盘旋而上,飞得更高,接着又陡峭直下,降落水面;抵岸之后,我深切感觉到,对于这番至此为止意想不到的巨量快乐,我还仅是初尝。以后但有机会,我还要再去飞行,而且要飞行得更高更远。
③这次经历使我多年来对飞行所具有的兴趣又油然复生起来;在这件事上,由于一向只是在书本上或口头上听人说说讲讲,而缺乏亲自参加,兴趣的确有点索然和下降了。十六年以前,也就是在兰格里①与李林索尔②正在噪红的那个时期,我曾是坚信并著文论述过飞行一事确属可能的少数报人之一——这件事对我的声誉曾颇有不利,但却也从当时受到挫折的少数先驱者那里赢得了一点异常动人的感激。我的壁炉架上就挂着兰格里教授十六年前寄给我的一幅照片,像面模糊,拍得不佳,但却很有趣。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第一架人造机器飞行的情形,它比空气重而能在空中保持若干时刻。这是一具飞机模型,小得连一只猫也载不动;上升是螺旋式的,降落时完好无损,但却像挪亚的鸽子一样,携带回来了巨大的希望。
④这不过是十六年前的事,回想起当年哪怕我们最彻底的信仰者在发表其预言时那副谨而慎之的神气,未免令人好笑。我是一个十足的鲁莽灭裂之徒;我直截了当地说道,在我们这一代中我们即将看到人的飞行。但对这话我也一再做了修饰,即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件事仍将是具有非常胆量与技巧的人才干得的事。我们虚构了巨量的困难与危险。记得一位著名的剑桥数学家便曾撰文指出,一架飞行的机器必然会产生严重的颠簸现象,因而在其前行的过程中,颠簸程度必然继续增加,其结果将是忽而头掉,忽而尾落,于是机身会像一柄刀一样地砰然堕地了事;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读后心情非常沮丧。我们太夸大了不安全性的各种可能。我们想象里的那架飞机不是一股劲地“前后折腾”,就是一阵最小的侧风也会把它吹歪,一个喷嚏也会把它打翻。
⑤今天早上我与格雷汉姆·怀特先生一起在伊斯特本上空翔驶的那架水上飞机,乘坐起来完全与在柏油路面上奔驰着的汽车同样平稳。
⑥于是我们的思路就又从摇晃不安的顾虑转移到飞行对心理与生理的作用的考虑上去了。多数人从悬崖或高塔的顶端朝下看时往往会感到一种轻微的畏惧,甚至是很严重的畏惧。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即使人们经过极大努力而终于进入了高空,难道他们这时不会因为不胜其孤寂眩晕与惴惴不安之感而顿失其一切自制吗?尤其是,那种颠簸和摇晃不会使他们严重地“晕船”吗?
⑦上面说的那种畏惧我一向也多少有一些。在今天上午我登上飞机时那种兴致勃勃的心情的底层,就多少活动着一股害怕的潜流——那种当人们从事一种新的经历时潜入心里的微弱的害怕;正如当人们初次潜水或第一遭沿着冰路乘坐雪橇疾驰而下时所感觉的那样;我原以为我准要“晕船”——或者更确切些说——要“晕飞机”;我原来还以为我一定要弄得头昏眼花,浑身冰冷,着实有一番罪过好受。出乎预料,这种情形竟一点也没有发生。
⑧飞机的行动是那么顺当平稳,此刻我仍然惊异不已。世上很少有什么可以与它相比——也许除了光洁冰面上的快艇运行,不过这个我也拿不很准。世界上最好路面上的最好汽车相形之下也只不过是件摇摇晃晃的东西。
⑨一开始,我们顺风去了海上,飞机一下还飞不起来。我们忽高忽低,在波顶浪尖上跳跃前进,不时在水面激起了轻微的浪花。接着我们便调转机身,逆风而起,而当我俯身细视时,我已经不再能看到银白泡沫的倏忽明灭。我飞起来了。一切宁静安谧,恍若置身梦境。我看到了飞机的浮舟与波涛之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大。这决不是一个无风的天气;一阵阵飘忽不定的猎猎晨风正从北面刮来,拂掠着岸边的丘岗。但这对我们的飞行却丝毫不生影响。
⑩至于说到俯视所易引起的眩晕,我也一点没有感到。很难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但事实却是这样。我觉得在这类事情上我既不是特别头脑稳健,也不是特别容易眩晕。我敢站在千尺悬崖之上朝下瞭望,但我却从来缺乏胆量去站在边缘地方,或者伸颈直视涧底。如要这样也只有采取卧式才敢。前不多久,我登过一次鹿特丹摩天楼顶部的一座瞭望台,那时恰值天风很盛,从脚下地板的隙缝间可以俯瞰到下面街道上行人的头顶;但我感觉并不舒服。但是今天早晨我可是笔直下视了,看到了下面路过的一支小小的渔舟船队,看到了麇集在海滩上的人群以及从细波碎浪中向我们睁目凝望的浴者,但这时我却感到十分舒适欣喜。这时沐浴在晨光熹微里的伊斯特本,真是一座纤芥毕见、晶莹可爱的小城,宛如我们从高山之巅朝下眄视时所看到的那样……
⑪A飞过湖面,飞过海上,飞在阳光之中,飞在近陆之处,这正是一个空际旅行家的绝妙所在。B我真愿今天早上就飞入法国,而不是返回伊斯特本,然后沿陆一气飞入西班牙,飞入地中海,接着再缓缓其行,飞赴印度,再飞到东印度群岛……
⑫我突然感到今天我的书房对我的吸引力减弱了。
(有删改)
【注释】①兰格里:美国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②李林索尔:德国科学家,早期飞机的研究家与试制者。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以前,“我”曾是坚信并著文论述过飞行一事确属可能的少数报人之一。
B.从照片上“我”看到的第一具飞机模型,虽体积小,但却携带回来巨大的希望。
C.一位著名的剑桥物理学家曾撰文指出,一架飞行的机器最后必定砰然堕地了事。
D.今天早上“我”乘坐的那架水上飞机,乘坐起来与在路上奔驰的汽车同样平稳。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作者没有经历过的心理活动是( )
A.抵岸之后,深切感觉到意想不到的巨量快乐。
B.飞机的不安全性使我的兴趣有点索然和下降。
C.登上飞机时兴致勃勃的同时又有微弱的害怕。
D.飞机起飞时恍若置身梦境,下视时感到欣喜。
【3】文章两句划线句A、B两句中的“飞”字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请分别分析。
【4】文章开头写自己在书房中想象飞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碗情深
李光彪
①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②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有次,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碗摔烂一个少一个。
③不知是母亲有意惩罚我,还是家里无钱买新碗。吃饭时,母亲总让二姐定量先吃,等二姐吃完后,再把碗洗干净,用同一个碗舀饭给我吃。我守望在二姐的旁边,看着“吧嗒、吧嗒”细嚼慢咽吃饭的二姐,总是催促二姐赶快吃,巴不得叫二姐直接倒进肚子。常常是二姐才刚端起碗,没吃几口,我就迫不及待对母亲大声喊:“二姐的饭吃完了,快点儿、快点儿,轮到我吃了。”二姐毫不示弱,反驳说:“饭还有半碗呢,催工不催吃。”母亲转过身来一看,便劝我耐心等待。那时的我多么仇恨二姐啊!
④后来,省吃俭用的母亲不知从哪儿买回一个小花洋碗,继续采取二姐和我共同使用的办法,早饭二姐先吃,我后吃,晚饭我先吃,二姐后吃,让我和二姐轮流用那个小花洋碗吃饭。轮到我吃饭时,我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等在一旁的二姐垂涎欲滴。有时,我明知饭快吃光了,可偏要留下一小撮儿在碗底,慢条斯理地一粒一粒数着吃。直到母亲看不过意朝我发火,催我迅速吃完饭,二姐才可以接过我手里的小花洋碗,自己洗刷,交由母亲分舀饭菜吃饭。肚饱眼不饱的我仍不愿走开,站在二姐身边,既监督母亲,也监督二姐,生怕母亲偏心,让二姐多吃多占。
⑤那天,未嫁进家的二嫂的父亲来“踩家”,母亲在灶房里忙前忙后,不仅杀鸡,还做了好几个香喷喷的菜,碗自然就不够用。爱面子的母亲怕我不懂规矩,就舀一碗饭,夹了三块鸡肉,让我先吃,但不准我上桌。我“稀里哗啦”吃完后,就被母亲特意安排在屋外的院子里喂猪食,闷闷不乐的我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让二姐上桌,不准我上桌,便对那几头猪又打又骂,发无名火。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只好又叫二姐来替我喂猪。像只馋猫的我跑到饭桌旁,缠着母亲磨磨蹭蹭想啃鸡脚,母亲说小娃娃不能吃,吃了手摇写不好字;我想吃鸡肠子,母亲说小孩子吃了鸡肠子,连横竖都画不直;我想啃鸡头,母亲又说那是敬长老的;我想吃鸡冠,“老亲爹”却给了二姐,说姑娘吃了长大后才会绣花;我想吃鸡脑髓……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她碗里的一块鸡翅分给了我,说我吃了长大以后会远走高飞。拿着那块鸡翅,我一下子就飞奔出家门,满村子边跑边啃……
⑥直到我九岁那年,三个哥哥和大姐娶的娶、嫁的嫁。我和母亲与大哥一家,二姐和二哥一家,另立门户分家过日子。分家时,二姐和我都想要那个小花洋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母亲的“裁判”下,小花洋碗归我所有。从此,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那个不知多少次被我端掉在地上的小花洋碗,搪瓷已经东一块、西一块掉了很多,乌黑的铁皮斑斑点点露了出来,成了我吃饭的专用碗。可小花洋碗再好,吃不饱肚子仍是家常便饭的事。而二姐却比我懂事,二哥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悄悄留一点儿埋在饭下面,端着离开饭桌,跑到我面前私分一点儿给我尝个味道。
⑦就这样,我和二姐如母亲菜园里栽种的番茄、辣椒、南瓜、虹豆,朝夕相处,并肩长大。不知不觉二姐就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我十六岁正读初中时,二姐出嫁了,第二年,二姐生下孩子,当了妈妈。母亲带着我去二姐家“送祝米”,我忍痛割爱,把那个小花洋碗当礼物送给了二姐,让孩子用它吃饭。
⑧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孩子满月时,二姐来“送祝米”,又把那个多年未见的小花洋碗,用红油漆涂抹过,有些旧,送给了我“掌上明珠”的姑娘。
⑨如今,二姐和我都过上了端着“金饭碗、银饭碗”的富足生活,但我们几乎一年半载都难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1】简要说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想”来描绘我上桌后的馋样,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3】赏析第⑥段画线句“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的妙处。
【4】文题为“一碗情深”,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说“一碗”中蕴含哪些“深情”?
12、请补全“ 的味道”这一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