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风骚(sāo) 瞥见(piě) 眺(tiào)望 强聒不舍(guō)
B.羡慕(xiàn) 褴褛(lǚ) 折本(shé) 觥筹交错(gāng)
C.摇曳(yè) 豢养(huàn) 嗔怪(chēn) 弄巧成拙(zhuó)
D.亵渎(xiè) 箴言(zhēn) 赦免(shè) 饶有兴味(ráo)
2、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年的“文化和自然贵产日”,主会场上各路非遗传承人同台献技,精彩表演让现场和各直播平台的观众目不暇接,激动点赞。——这句话中加点成语运用是恰当的。
B.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部分曾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个人或集体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与地球卫土同村》主题活动——这句话中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C.即使目前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原因尚未有定论,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其与生态环境破坏有关。——这句话有语病。
D.初中要毕业了,班长创了一个名为“忘年之交”的微信群,希望同学们友情长存,莫想忘。——这个微信群的命名是不合适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曹文轩,以出色的文笔,荣获2016年‘安徒生奖’。”这个句子主干是“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D.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4、选出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间长达70年,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也拥有很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
B.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抱着彬彬有礼的态度向他们学习
C.如果董宇辉在直播间矫揉造作,说话言不及义,大家就不会喜欢他。
D.佩洛西一意孤行窜访台湾地区,遭到国际社会多方人士的严厉批评,多国人士为中国发声!
5、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前人之述备矣
(3)然则北通巫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重点写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岳阳楼,与“前人之述备矣”相呼应。
B. 首段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
C.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这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
D. 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不同于前面两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
6、阅读《艾青诗选》的以下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
而在那潼关啊
潼关在黄河的彼岸
它庄严地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
(选自《北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震撼了中国大地,也把诗人们的诗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艾青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诗作或悲悯下层人民的苦痛,或忧伤祖国的命运,亦或是鼓励苦难中的灵魂向往光明。请在上述2个篇目中任选一首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7、下面是一封感谢信,读后做题。
××中学领导:
①我的女儿在去年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成为残疾姑娘,②一年多来,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给她补课,替她交作业。③尤其是班主任董老师给她送来的“身残志坚”的条幅,成了激励她奋斗的座右铭。④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残疾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⑤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女儿战胜了伤残,如今已能挂着拐杖走路了;她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⑥我们全家向董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学校领导给予表扬。此致
敬礼
学生家长 胡××
(1)信中第________句应放在第________句的前面,这样信的思路才顺畅。
(2)这封感谢信在有格式和内容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完整填写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
9、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安全吗?
①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②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③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④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⑤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⑥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⑦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材料二
①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②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 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③“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摘自网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3】你认为除了材料中谈及的网络安全问题,还有哪些网络安全问题?请举两例。
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之乐
①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享有读书之乐。
②现实中的我们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大都是因为忙;或因为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繁杂的事情上,使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然而,这怎么可以成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呢?
③一个人说他忙得没有功夫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偏偏我们大多数人又都很忙,好像一天把必须赶完的工作赶完之后,就已经筋疲力竭了似的。不过,我们仍可承认,一个人无论怎样忙法,一天之中,十分二十分钟的时间总还是可以抽得出来的。
④因此,为了让我们随时可以利用短短的空闲时间来看书,不妨经常把一两本打算看的书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比如你是一位每天上班八小时的公务员,下班之后,吃过晚饭,你总会有一点时间坐在沙发上或藤椅上休息。这时如果你的书就放在旁边茶几下面,不必起来,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你就自然愿意一面抽烟喝茶,一面看书了。或者你是一位家庭主妇,那么,你可以把你要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放在枕边。属于家庭主妇自己的时间多半是在忙完了午饭,收拾清楚,躺下来午睡一会儿的时候。你可以一面休息一面看书。虽然你也许只能看一两页,可是,日久天长之后,你的读书成绩也会大有可观。
⑤读书可以使我们将一切疲劳、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解脱。当我们平静的时候,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可以为我们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宁静专注的境界,让我们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让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⑥林语堂博士在《生活的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
⑦如果幸而你不是个“忙人”,那么,在寂寞的雨天,在长长的下午,在无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领会的书来浏览一番,真会有一种“如对故人”的快乐。
⑧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够使人风度高雅,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享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绝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
(作者:佚名。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读书之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逐条概括。
【2】第⑤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3】下面的材料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法国文学家莫洛亚曾经说过:“从书上我们得知他人,比我们伟大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感到痛苦,而仍在奋斗。“英国作家兰姆把读书说成“是在与别人思想的神交中度过的”。
11、阅读《瓦浪如海》,完成下面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紧挨着一片,连接成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但满城沉沉的灰色,无语沧桑。它似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①(占用 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鱼鳞瓦下,是人们生活的日常。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玩儿。鱼鳞瓦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甲】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就那么结实,那么有力量,这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乙】却像是案板上宰过的一条条鱼,死了。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曾经上演过多少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啊!
⑧这其中最记忆深刻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站在上面,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 ② (溅落 飘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早早地爬上房顶,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老院,又看到童年时踩过的鱼鳞瓦,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狗尾巴草,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⑪去年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四合院重新改造过,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清楚,尽管已经没有“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回到瓦浪下的生活。
⑫我忽然想起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题为《狗尾草》的小诗,最后一句是:“一切都留在草下。”在我的眼前,这一句应该改成这样:“一切都留在瓦浪下。”
(取材于肖复兴的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占据 ②溅落
B.①占用 ②溅落
C.①占据 ②飘落
D.①占用 ②飘落
【2】文章从老北京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的景象写起,点出它独有的色彩和力量;接着回忆_________,然后写我们在瓦上玩耍和看到鱼鳞瓦被拆下来的情景,之后回忆________,又写了自己重返老院看到的景色和感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3】【甲】【乙】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来写鱼鳞瓦,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处比喻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切都留在瓦浪下”的理解。
1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里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佳肴》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