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拿自己开刀,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改进、检查、对照、提高自己。
B.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者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方式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现象。
C. 甲乙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战略联盟、长远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产品和服务。
D.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调了罗红霉素、青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2、阅读右图,对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
B.图中的“阅读”加引号,意在强调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
C.“反应”指的是阅读感受,它可转化为一种阅读动力,引导阅读者不断阅读。
D.位于图中心的“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表示这个理论仅适用于成年人。
3、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 )
A.宋
B.明
C.清
D.民国
4、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孩子,我们希望你能遇到一位①不怒自威的老师,希望你当一名怀敬畏、有信仰的学生。当你读了一些书,经了一些事,你就会明白,一位手持戒尺、心怀慈爱的老师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会给你种下怎样的人生梦想。孩子,你要知道,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好的教师,必然是②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如果你在学校整天地③不学无术、侮辱老师、欺凌同学,老师会以他的方式批评你,你不要④充耳不闻;老师以他的方式惩戒你,你不要心怀不满,不要指望我们站在你那边,去状告老师,抹黑学校。我们一定会感谢老师,他在尽自己的努力教育你。在这⑤蹉跎岁月中,你可以不为我们学习,但你必须为自己而战;你的学历和资质、修为与德行,是你学生时代必修的课程,也是你立足社会谋生的名片。希望你⑥不孚众望,在规则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丰富生命。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井水清冽有加,人称“范公井”,据说为范仲淹所修。[甲]民间相传范仲淹用井中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
正东有祠堂,祠中不只供奉范公像,还供着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千竿翠竹,蔚然成林。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乙]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丙]他回忆着“浊酒一杯家万里”,戎马倥偬的繁忙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着贬谪地方,见到的民生疾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振聋发聩。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任人官宦。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阐释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还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
C.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运用其唯物史观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
D.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解读马克思主义。
B.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统一。
C.作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只有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依靠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D.一方面发展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B.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做好表率,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
C.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D.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4】如何理解材料二开头一段所说的“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5】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借助车马和舟楫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象说法,论证了“善假于物”的道理。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四万八千”这一数词,体现出对仗的句式美和平仄的音韵美,是李白在古诗中惯用的夸张用语,如“_________”和“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李白《蜀道难》)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柳永《雨霖铃》)
(4)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使木材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______,______”,这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经过短暂停歇后又转为高亢激越。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即使处下生死之间,面对一点食物,如果吆喝着给予,那么“______”;如果“______”,那么乞丐也不会接受。
11、名句默写。
(1)诗中写主人公还顾张望、感情痛苦到极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主人公担忧此生不能与心爱的人相守相聚,黯然神伤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出清幽、高洁的意境。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重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3】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儒家用之作为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是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世间最艰难的事情莫过于面临选择而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美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重新开始,就放弃了曾经拥有;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纠结的是:不是不知道该怎样选择,而是舍不得放弃。
在你十几岁的人生阅历中,也面临过这样令人纠结的选择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思考,围绕材料所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不要套作,不要透露个人及学校的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