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结束
D.三大改造完成
2、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用新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这里的“新发展理念”指是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创新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绿色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放
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小明在网上输入“合作化”“赎买”“创举”等关键词,你认为他搜索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抗美援朝 D.改革开放
4、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谈话
A.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B.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5、毛泽东曾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建国后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6、西大附中初二某学习小组在自主学习中搜集了如下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
A.世界各国空前团结
B.世界贸易自由化完全实现
C.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7、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它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全面拨乱反正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报告
8、“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中国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由材料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中国共产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②战争的正义性 ③国际援助
④国民党的抗战起到了牵制作用 ⑤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⑥全民族的抗战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9、“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C.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10、小明要做一个社会调查,他可以采取的调查方式有
①查阅历史资料 ②访谈亲历人物 ③搜集实物资料 ④穿越时空体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5月,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40多名儿童在内的100多名平民遭到了屠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叙利亚,而中国则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大国强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利益第一的原则
D.“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12、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这一论断最准确的理解是( )
A.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能促进经济发展,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B.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能发展经济就是改革的目标
C.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学习西方的一切成果,能促进经济发展就行
D.发展经济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1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A. 三年幼儿教育
B. 九年义务教育
C. 四年职业教育
D. 四年高等教育
14、1999年,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第一艘无人航天飞船是
A. 天宫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七号
15、下图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其中,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16、我国古代最早推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数学家是
A. 贾思勰 B. 祖冲之 C. 张仲景 D. 郦道元
17、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8、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19、中国军民进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是( )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③美国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⑤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20、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对台基本方针是( )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和平解放 D.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21、1956年至196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例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22、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3、科学发展观内容: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观。
24、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25、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_____________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中国人尊称为“国父”。他是________
(2)九一八事变后,他受共产党派遣到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是________
(3)《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________
27、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28、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_____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___
2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全国已建立 _____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0、结束: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
31、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什么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非洲兄弟们跳起了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该场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新中国成立时实行什么外交政策?1972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建国初期最能反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事件。
33、简答题
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将决策的出发点立足于人民;每一个危急时刻,每一个转折关头,中国人民都将自己的力量凝聚于党……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业绩之所以震古烁今,正是因为这个伟大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常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不仅锻造了一个政党的自我修复能力,更成为它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决定性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2)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哪一重大举措完成后?这一举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4)在遭遇“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
34、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有过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喜看稻教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1)材料一图中人物各自的荣誉称号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3)材料中的人物共同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