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下边两幅图片,其中的内在联系是( )
A.三大改造阻碍了“一五”计划实施
B.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C.“一五”计划促进了土地改革进行
D.土地改革为三大改造奠定经济基础
2、201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省西柏坡提出“面向未来的赶考”;六十五年前,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提出“进京赶考”。下列能够体现毛泽东“进京赶考”成绩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③土地改革④港澳回归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A. 通过了《中国共同纲领》
B.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D. 选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4、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告的世界历史意义是
A.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在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为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对其采取的措施是( )
A.直接没收,建立国有制经济
B.私人经济,企业给国家上交税费
C.政府领导,权资本家经
D.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6、以下是某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此人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7、抗疫斗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8、大陆泉州旅游协会与台南市观光协会,于2012年3月28日签署《郑成功史迹双向游》合作协议书,使两岸旅游交流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成功之所以得到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如此敬仰,主要是因为
A. 他曾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
B. 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
C. 泉州、台南有许多郑成功史迹
D. 郑成功史迹促进了两岸旅游交流
9、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称谓的由来是源于西周初年实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度
D.度量衡制度
10、历史剧《武则天》的作者是
A. 徐志摩
B. 郭沫若
C. 鲁迅
D. 茅盾
11、“20世纪末中国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1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D.与苏联建交
13、在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身着特色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总是能吸引众多目光。这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
A. 民族区域自治
B. 民族团结
C. 共同繁荣
D. 民族平等
1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黄继光、邱少云等许许多多“最可爱的人”为世界和平长眠在异国他乡。这些“最可爱的人”当时部队的名称是
A. 中国工农红军 B. 中国人民志愿军
C. 工农革命军 D. 中国人民解放军
15、建国初,我国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 土地改革 ② 抗美援朝 ③ 和平解放西藏 ④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7、2019年4月,智利总统皮拉在中国访问期间,考察了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是这个城市制造不出来的!”这个城市是( )
A.珠海 B.上海 C.深圳 D.广州
18、取得自治权,产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到来准备了条件,并被誉为欧洲“中世纪之花”的是( )
A.查理马特改革 B.丕平献土
C.法兰克王国建立 D.西欧城市兴起
19、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朱德
C.刘伯承
D.邓小平
20、“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21、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人物:
(1)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2)舍身堵抢眼的志愿军英雄:
(3)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4)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5)中国首位进人太空的航天员:
(6)中国首位实现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22、军种建设:陆军、海军、空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
23、 _______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4、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确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25、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
26、根据以下三幅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 | 宗教 | 创始人 | 创始地点 |
图片一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图片二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图片三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27、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每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都见证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1)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毛泽东庄严宣告:“________今天成立了!”
(2)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和平解放,至此________获得统一。
(3)________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前。
(4)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________________,从此五星红旗开始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
28、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9、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________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30、________年,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31、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历史意义。
32、
(1)上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西藏自治区是哪年成立的?请你说出我国另四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中最伟大的工程是什么?
33、问答题
(1)什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3)请你列举出我国建立的5个自治区。
(4)请你说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3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显民族独立)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固国家政权)
材料二:解放前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立社会制度)
材料三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寻探索之路)
材料四: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扬改革之帆)
材料五: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政策。
——邓小平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为了废除“这种制度”巩固国家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作为改革的法律保障?
(3)材料三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其实质是什么?
(4)材料四中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出现了哪两次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五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安徽农村“改革的政策”指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