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设立经济特区
C.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上海浦东
2、与“《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关键信息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十二大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三大
3、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的主要贡献是 ( )
A. 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B.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
C.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过路 D.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八大”(2012年)八个报告的词汇变迁,选择了其中一些词汇如下。按时间先后排序是
①“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②“改革”、“对外开放”
③“毛主席”,“粉碎四人帮” ④“小康社会”、“伟大复兴”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5、英国给额尔金勋爵的训令要求:外交代表长驻北京,或至少英国公使有权定期访问北京,以及英国全权代表获得与北京的中方大员直接打交道的权利……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英国发动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B.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挫伤了积极性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1976年10月,( )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浩劫。
A. 毛泽东、周恩来 B. 姚文元、王洪文
C. 林彪、陈伯达 D. 华国锋、叶剑英
8、和约是在战胜国列强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订立的,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这一“和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9、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A.法英语言的普及 B.国际关系的变化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旅游人数的多少
10、这对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多少有些意外,毛泽东也说对这个胜利是“没有想到”的。因而,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让当时正在为准备尼克松的访问而奔忙的基辛格感到几分尴尬也在情理之中。“这个胜利”指的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
A. 乡镇企业
B. 中外合资企业
C. 私营企业
D. 国有企业
12、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海基会”的成立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 D.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14、《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15、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是”中,哪项不是一五计划中取得的
A. 第一辆汽车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第一座长江大桥
D. 第一颗人造卫星
16、1964年10月,一则新闻标题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17、2018年十月在江苏苏州举行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中国与17国共同发布了《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施这一倡议的目的是
A.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 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C. 构建和谐繁荣社会
D.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18、20世纪的前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时期,在这20年中,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的事件有( )
①兴中会成立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五四运动
④红军长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分配制度“大锅饭”
B.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经济特区
20、“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下图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______和______
22、1951年,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6年,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2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
25、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名称),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事件。
(1)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______。
(2)2001年,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事件是______。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事件是______。
27、请将下列地区的字母代号填在下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扩大开放的窗
B.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28、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
29、袁隆平和他的____,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0、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是________。屠呦呦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1、史料实证
结合上述两则史料,说说罗马建筑的特点。
32、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取得怎样的外交成就?(举三个例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有什么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请分别写出港、澳回归的具体时间?
(3)“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确立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新时期,结合新情况,江泽民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又提出了怎样的指导思想?请写出为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
(4)现在还有少部分人实行“藏独”、“台独”,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34、材料一 下面是1949一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年份 | 1949年 | 1951年 | 1952年 |
粮食 | 11318 | 14369 | 16392 |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与1949年相比,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毛泽东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的战争名称是什么?写出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
(4)材料二、三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