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一五计划的完成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3、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提出党的基本路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的不包括
A.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5、发生在1956年的历史事件有(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
③三大改造的完成
④土地改革的完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国家赢得独立,人民当家做主
C. 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7、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国内反革命势力基本肃清
C.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8、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时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河南:户农民年前向生产队承包了五亩早田,种植的小麦获得了丰收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东方明珠”耸立在黄浦江岸,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月
D.浙江的宁波和温州出现大量的外资企业,遍布各行各业
9、观察下图,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上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B.“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都有重要成就
C.重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在东北
D.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成功同学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等关键词,可见他搜索的人物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11、中共中央1953年估计,完成“一化三改”任务大体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还坚持这个观点。12月,毛泽东仍考虑1960年基本普及高级农业社。据材料可知
A.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积极性高
B.“一化三改”任务已顺利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不能急于求成
D.“一化三改”运动解放生产力
12、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是在( )
A. 1949年新中国建立 B. 1951年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C.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3、2011年他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哪位中国作家?( )
A.莫言 B.老舍 C.陈忠实 D.贾平凹
14、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你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和新时期比较完善的一部宪法分别颁布于什么时间吗?
A. 1949年 1954年 B. 1954年 1956年
C. 1956年 1982年 D. 1954年 1982年
15、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杨利伟 D.袁隆平
16、下图是某市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成就中的一张图片,它反映的历史阶段应是( )
A.土地改革前夕 B.文化大革命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改革开放以后
17、每周一同学们都会齐聚学校操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奏唱国歌仪式。国歌是指( )
A.《黄河大合唱》
B.《我的祖国》
C.《义勇军进行曲》
D.《英雄赞歌》
18、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哪一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
A.团结合作的外交政策
B.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19、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科学家与研究领域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石油 B.邓稼先——文学
C.屠呦呦——药学 D.莫 言——美术
2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迈进
B.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确立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 (制度)。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2、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
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23、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调任兰考任县委书记时,正值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等“三害”最严重的时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______________始终坚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24、中美建交
(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_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过程:
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
②1972年,_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
③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5、_____________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_____________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26、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于什么会议________。
27、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名称),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_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________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29、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①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②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_____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_____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
(2)青蒿素
①中国药学家_____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②由于对人类_____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0、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写出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什么?
3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33、在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制度;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____年____月_____日。
(2)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哪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历史性决策,请完成下面填空。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上来,实行_____的历史性央策。
(5)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请你谈谈对祖国发展的感受、祝愿或建议。
34、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想。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图一 图二
(1)图一香港回归的时间是 年,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 制度,图二依据“一国两制”构想再次收回 地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2)诗中反映海峡两岸“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写出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