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最大成就是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_____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A.5000
B.4000
C.2000
D.1000
2、60多年前,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展现了中国外交风采,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断交、撤军、废约
D.互相尊重、平等互利
3、下表是广东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此表不能说明
时间 | 肉类 | 禽类 | 奶类 |
1978年 | 19.2kg | 1kg | 6.5kg |
1996年 | 32.8kg | 10.7kg | 21.4kg |
A.民众的副食品消费增加
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副食消费
4、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C.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5、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一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确立了:(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6、下图是香港回归时中英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照片。从史料运用的角度 说,对下图的史料类别判断不正确的是
A.直接史料
B.图片史料
C.书证史料
D.一手史料
7、下图是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公斤)。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 B.按劳分配制度的实行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
8、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
①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首先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岛素
④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这标志着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
10、每个星期一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抒发爱国情感。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在战争电影拍摄现场,演员们说着“鸭绿江”,“上甘岭”等台词。根据演员们的台词可以推断电影拍摄的战争是( )
A. 越南战争 B. 朝鲜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2、“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此种情况出现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3、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苏对日宣战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的最终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第一次在我国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义原则“的文件是
A.双十协定
B.《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土地改革法》
15、《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如图见证了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新中国成立 D.香港回归
17、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表明中国
A.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用法治力量保障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完善
D.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8、某同学正在进行一个主题研究,搜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破产法”、“股份制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9、在如图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文化大革命开始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21、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1995年1月,____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_____,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____”,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2、(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新宪法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_______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下图中的农业科学家_______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改革开放后,为了振兴科技和发展教育,我国先后实施了“_______计划”和_______战略。
23、1980年中央兴办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被称为对外开放 “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1990年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24、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____)
25、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歌瑶“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6、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7、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相对应的人物
(1)党的好干部,领导兰考人民治沙的县委书记——
(2)解放军好战士,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8、______年12月,______全会在北京召开。
2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30、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_____”。
31、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取得怎样的外交成就?(举三个例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3、请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为例,说说你在这一课中承担的任务,以及你是怎样参与的?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竖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与联系。
——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以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为例,说明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方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除此之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哪些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