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谍战大戏《潜伏》中有这样一幕:1947年在得知中共中央所在地被占领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说: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当时被占领的地方是
A.南京
B.延安
C.瑞金
D.北京
2、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上”主要指( )
A.希腊文化
B.印度文化
C.百家争鸣
D.文艺复兴
3、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诗中的“江桥”是指
A.林彪反革命集团 B.江青反革命集团 C.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 D.武汉长江大桥
4、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事后尼克松写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C.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D.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5、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B.为了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C.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D.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以后,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民族精神,它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直到现在,它仍然被广泛地接受和倡导。它指的是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雷锋精神
7、2018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8、通过下列哪一事件,中国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
A.建立人民公社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 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9、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上,你不可能看到( )
A.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B.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解放牌载重汽车投入运输
D.青藏铁路通车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B.民族独立
C.坚持民族平等 D.各民族各自当家作主
1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是
A. 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B. 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C. 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D. 不受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的约束
12、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激发了观众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13、“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时间观念增强 B. 生活水平提高
C. 通讯手段进步 D. 消费观念变化
14、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下列有关“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D.旧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5、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政企分开
B.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按劳分配
D.增强企业活力
16、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的原因是
A.凤阳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17、《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8、尼克松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中美正式建交是( )
A.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D.1979年
19、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该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人们的思想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中国的威望
D.结束“文化大革命”
21、1956年底, 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2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________、______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4、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 ______________ ,实行______________。到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资地区外,全国大陆上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5、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时间 | 成就 | 杰出人物 |
1964年10月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③ ④ |
1966年11月 | ① | |
1970年4月 | ② | |
1972年 | 青蒿素提取成功 | ⑤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 | ⑥ |
2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________、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________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____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______、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__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8、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类型的宪法。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新阶段。
29、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是指哪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入什么阶段?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什么?这是我国第一部什么类型的法律。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4)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等英雄模范,其中解放军好战士和党的好干部分别是指谁?
32、请回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3、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建设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34、主观题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材料二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材料一中“列强的炮声”指的是哪一战争?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写出一位即可)
(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4)材料四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这场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
(5)以上四则材料大致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并说出这一历程的特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