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2018年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工程以来,国家博物馆累计完成藏品三维数据采集近6000件,藏品二维影像采集70余万件、展览数据近百个,初步建成馆藏文物大数据平台。“智慧国博”的建设( )
A.开创了建设数据博物馆的先河
B.得益于信息革命的成果
C.表明我国博物馆建设领先世界
D.有效避免了文物的损坏
2、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为此,中国共产党( )
A.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B.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C.组织发动百团大战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世纪中期,当法国主动和英国商量共同占领埃及的时候,英国首相表示:“我们并不想要埃及,就像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并不希望拥有沿途客栈一样。他所要的只不过是这些客栈对他开放,当他来到时,客栈会提供羊排、晚餐和驿马,如此而已。”这是因为英国( )
A.无意扩大在埃及的权益
B.经济扩张方式转变
C.殖民霸权逐步衰落
D.认识到埃及人民的反抗力量
4、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 )
A.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D.货币政策存在弊端
5、这张照片是19世纪70 年代初,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们的合影。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赫然在列。这幅毕业留影可用来印证当时( )
A.晚清政府实施了自救运动
B.甲午海战中英烈的精神风貌
C.清末新政推行了教育改革
D.道光帝勇于变革社会的决心
6、在古希腊,拥有土地的小农是城邦公民群体的主要构成者,绝大多数城邦都采用矩形地块作为规划土地的标准……土地进行平等划分,这样既保证公民享有自己的份地,也严格限制公民拥有超过定额的土地,从而确保公民土地的基本均等。这反映了古希腊( )
A.盛行均贫富的思想
B.信奉公民平等意识
C.反对贵族兼并土地
D.奉行城邦至上原则
7、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市民阶层随之形成。“长期的聚居、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经验终于使得居民养成了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其反映在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包括领有城市的教会高层)承认城市为一个自治社会,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市民就会以暴力方式来反抗封建势力”。据此可知,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
A.壮大了世俗力量
B.消除了割据势力
C.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发展
D.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
8、“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手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村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上述材料适用于研究古埃及的( )
A.法律教化
B.商业贸易
C.国家政体
D.宗教信仰
9、1937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强调“实行国防教育,推广免费义务教育,普遍地设立日校夜校及补习学校,进行消灭文盲运动,改善教职员待遇”。这一做法( )
A.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旨在丰富边区抗日民主教育
D.符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
10、中国古代史学界长期流行着历史循环论,如孟子的“一治一乱”说,把历史发展的过程描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的深化,进化史观成为历史研究的新潮流,如康有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观,把这一封闭的圆圈变成了螺旋向上的曲线。 这说明( )
A.社会变迁推动了史学观念的更新
B.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历史进化观是科学的史学方法论
D.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发生根本改变
11、1980年,中央将一部分财政收支决策权力下放给地方各级政府。除了三个直辖市之外,其余各省以及自治区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即按照预先规定的比例或数额,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之间分配收入。这种做法( )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金融自主权
B.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
C.配合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有助于城乡经济逐步走向活跃
12、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 )
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
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
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13、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
A.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D.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14、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
A.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5、下图为清代漠南蒙古某地城镇分布示意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
A.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
B.长途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
C.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
D.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
16、1903年,山西某乡村知识分子在日记中写道:“校士(考评士子)皆以策论考试,所最重者外洋之法……故当时人士俱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以求速效。间有讲求孔孟之道,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竟呼之为‘顽固党’。”这一记述表明当时( )
A.作者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就
D.革命浪潮影响内地乡村
17、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
A.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18、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19、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 )
A.多元性
B.独特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20、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
C.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1、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如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A.11世纪建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C.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D.先进的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22、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反映出( )
羁縻政策 | 土官土司制度 |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
A.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
C.中国古代统治者边疆治理具有灵活性
D.因俗而治策略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23、元代思想家许衡称“宋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实理者亦少”,提出将“理”“道”施之于日用平常;主张设立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这表明许衡( )
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B.注重发挥儒学教化作用
C.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
24、聂荣臻曾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的问题。吃牛肉痛快?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 ( )
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维护了广大农民经济利益
D.揭示了土地革命实质
25、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26、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是山河巨变换了人间的100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请将下列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填写字母)
27、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28、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9、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30、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1、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2、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33、内容
(1)规定议会___________
①议会必须定期召开,___________权属于议会。
②下院议员___________产生,在议会内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
(2)限制___________权力
①司法权:凡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___________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②财政权:国王不得找任何借口___________。
③军事权: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___________。
3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长界大战,但并没有真王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3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请构建出一副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坐标。
37、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把19世纪中叶以来二百年历史联系起来,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条基本线索,是先进的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目标。
(1)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何变化?
(2)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
(3)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8、据《国史概要》论述,秦朝的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评论上述观点。
39、改革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伯里克利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话的认识。
(2)日本人善于学习和模仿,7 世纪中叶,日本为挽救危机,进行了大化改新。请写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并写出这场改革对日本社会演进的影响是什么?
(3)14—16 世纪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