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多年前,马克思把某运河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该运河建成后将欧洲到亚洲各港口的航程缩短8000公里以上,从伦敦港或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程分别缩短43%和56%,它曾一度成为英法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该运河最有可能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伊利运河
2、西汉中晚期,工匠按照劳动定额生产铁器,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制造了许多又大又重的农具,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铁农具“脆恶”,农夫“苦之”。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官营手工业的体制缺陷
B.抑商政策的推行
C.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推广
D.冶铁技术的落后
3、6世纪,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发,其流行及传播状况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A.亚历山大是地中海商业中心
B.地中海沿岸各地联系较为密切
C.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
D.人口锐减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溃
4、下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企业占用的单位资产所作出的税收产出或税收贡献)。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外资企业 | 年度平均 |
2004 | 3.2% | 4.07% | 2.71% | 3.33% |
2005 | 3.48% | 4.41% | 2.82% | 3.57% |
2006 | 3.65% | 4.61% | 3.06% | 3.77% |
A.国企的纳税金额低于民企
B.外资企业户数较少盈利较弱
C.改革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彻底变革
5、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6、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案》,提出要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理解与交流。根据该法案,1958—1960年,联邦基金共投入30万美元用于非洲研究,其中,投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语言发展项目的研究经费有7万多美元。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C.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D.学术研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7、有学者认为,“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这一观点肯定了( )
A.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效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8、“补药”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概念。下图为1909年10月1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牛髓粉补药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华医所用草木居多,间用象、鹿等胶,功效亦缓。不知生物中最益人体者莫如牛。本品以“泰西化学之法”炼制而成,性味甘温,中和益气,虚损壮元,阳健筋骨,种种奇效,难以尽述。 |
注:图中文字为,牛:“你们把我的肉熬汁,骨髓磨粉,真算是第一等补药。”人:“早知有这样好东西,还煎什么膏滋呢?不如倒了罢。”
A.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丰富
B.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
C.国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中西医出现融合趋向
9、1562—1563年,运往波罗的海地区的呢绒有2/3使用英国船只;1599—160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9.9%;1601—1602年,进入伦敦港的船只几乎一半属于英国。在地中海,英国船只不仅运送英国货物,而且在外国之间运送货物。上述现象说明(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英国积极进行商业扩张
C.英国垄断世界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0、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确保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11、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共产党应将加入国民党的党员名册交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党员在国民党的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表明( )
A.国民党左派力量增强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
D.国民党实行“清党”
12、与1913年相比,1927年苏联的城市人口增加了20%,城市人口的增加伴随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下降到仅为1913年的50%,这就使得城市人民的生活遇到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困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成为必然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否定新经济政策的贡献
D.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13、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四川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改革,允许企业在向国家上缴完应该缴纳的利润额度后,对新增利润按比例与国家分成;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后可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外产品可自行销售。该做法旨在( )
A.加速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
B.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保障地方企业收入逐年提高
D.提高国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14、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15、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16、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不同规格的网格区域。这一新发现可以说明二里头( )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礼乐制度日臻完备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17、如图是二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漫画分析有误的是( )
A.反映了苏德之间的同盟关系
B.反映了波兰迅速灭亡的客观原因
C.体现了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进一步瓦解
18、下图为关于“新柏林墙”的一幅漫画。1990年,德国的柏林墙被推倒,但是人们发现另一种隔阂在南北国家之间形成。“新柏林墙”的形成反映了( )
A.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
D.全球化发展进程不平衡
19、1954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0、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
B.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
C.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
D.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
21、如图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22、1940年, “三三制”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我们要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 “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突出体现了( )
A.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
B.抗日根据地政权的联合性
C.国共合作协调抗日的精神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必要性
23、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身边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从调查结果中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 )
A.法制建设
B.教育发展
C.改革开放
D.“双百”方针
24、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 )
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
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
D.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25、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26、建立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2)《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___________。
(3)《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顺序,且明确未来国王必须是___________。
27、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28、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9、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0、“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学习提纲:
分散 性的 世界 | 1、古代东方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 (2) ① |
先后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 ||
走向整体性的世界 | 1、新航路开辟 | ③ |
2、 ④ (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
3、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 ⑤ | |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经济全球化启动 |
2、 ⑥ | 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 |
3、跨国公司建立 | 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
31、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32、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33、内容
(1)规定议会___________
①议会必须定期召开,___________权属于议会。
②下院议员___________产生,在议会内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
(2)限制___________权力
①司法权:凡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___________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②财政权:国王不得找任何借口___________。
③军事权: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___________。
34、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35、材料 《宋书》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36、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Ⅰ
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8、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 观点一 | 观点二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1900年 | 1917年 |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1840年 | 1860年 |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39、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阶段、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回答。)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主要不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