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绵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chī)   期 (xiān垣 (guǐ)   chà)傺

    B.kuā)   谣zhuō死 () 方guān

    C.背(miǎn )   伶pīng) 三匝()   吐

    D.鸟() 靡)   )难  采薇(wēi

  • 2、对《辛弃疾词两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论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道劲。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摳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B.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省:省察

    C.流血漂 橹:盾牌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启齿

  • 4、下列对于课文语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中三次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惊叹之情不断加强,艺术效果逐步强化,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B.《蜀道难》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八言等句式,灵活多样,诗歌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体现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C.《蜀道难》中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来借物咏怀,渲染了蜀道上空寂静苍凉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状。

    D.《蜀道难》中诗人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自然地融为一体,飞流急湍、奇峰险壑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学生书写情况很糟糕,他们经常不加标点,字迹潦草,以致文章不忍卒读

    B.城市改造要谨小慎微,改造如何与保护相协调,是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一本闻名世界的著作,我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才读完了它。

    D.移动支付忝列中国“新四大发明”,正迅速改变着我国的商业业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二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那时我上小学,我们家附近的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一根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就开始配料:在碗底铺上

    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儿切得整齐的姜丝,一片西红柿,撒上一小撮儿细盐、味精,淋上几滴芝麻香油,撮上十几粒小葱碎,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立刻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满满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女人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

    女人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一个碗里有九只馄饨,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上下起伏。

    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儿驼,是出生时就有的;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操作,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市场采购,女人则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一条街以及附近隔着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都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热乎乎、香喷喷的馄饨,再上班或者上学去。

    在寒假或者暑假期间,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孩子们没有人带。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着孩子们玩。半上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上下起伏。女人会吹了又吹,待凉到不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

    上午大约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就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他们没有孩子,当然也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学在另一座城市。大学第一年暑假我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卖馄饨,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新鲜的棒骨,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

    结婚的第一个春节,我回家,父亲母亲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吃那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出了什么事?

    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时,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随后,男人出了院,虽然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但还是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我问。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过马路也只能慢慢地走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情挺沉重。

    但是那天在路口,意外地,我又看见了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碗热乎乎的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儿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色的头发在冷风中飘着。

    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儿都没有变。

    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了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个大广告牌,临街的路口,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吃不到他们的馄饨了。

    明天早上来吧。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

    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都是那个样子。

    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关了门,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男人跛着腿,背好像更弯了,女人用胳膊挽着他。他们的头发也全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哎,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

    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的主要原因是这对夫妻对顾客热情周到,特别会做生意。

    B.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动作变化的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

    C.“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这既说明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也表达了“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D.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事物的出现,揭示了社会大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2小说开头用较多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那个样子”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3)《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琴曲名。②绿绮:古琴名。③有《风入松》琴曲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卢子顺所弹琴声仿若寒松在风中发出的悲凉之音。

    B.第二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蜀僧弹奏的乐声像连绵的高山涧谷中的松涛一般。

    C.两首诗都重在表现琴乐的艺术魅力,所以诗人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

    D.两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艺术想象,而且还暗示了乐曲名称。

    【2】咏乐诗中往往会融入诗人的感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融入自己听不懂幽人所弹琴曲、不能做其知音的愧疚之情。

    B.第一首隐含了对弹琴之人在洁白的雪花纷纷飞扬中乱弹琴的批评。

    C.第二首用“为我一挥手”表达蜀僧用弹琴的方式来寄寓离别之悲。

    D.第二首用“客心洗流水”表达听了动人的琴声后受到陶冶的感受。

    【3】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①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轩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③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炫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1史载:明万历历时48年(公元1573-1620年)。2014年也是农历甲午,请问:“万历甲午”为公元__________年。

    2第②段“且告以闻”中的“闻”具体指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3分析文中之“客”讲述“捕龟者”一段文字的作用。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还是认为兰花难养,却不料它轻易改变了。

    B. 我还是担心兰花难养,因此不想很快改变它。

    C. 我原本认为兰花难养,因此不想轻易改变它。

    D. 我原本担心兰花难养,却不料它很快改变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所给材料作文。

    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1)有人认为,这种播撒书香的方式好似以前的“漂流瓶”,给人一种神秘感和浪漫情调;有人认为,微信QQ等各种社交软件的发展可以加速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让读书不再孤单;有人认为,诚信自律是漂流书能否持续漂流的关键……对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思考和认识?请以“我看漂流书活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合理论证,不少于700字。

    (2)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请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