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赢粮而景从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总是 | 既然 | 而 | / | 但是 | 从而 |
B | 却 | 与其 | 所以 | 虽然 | 反而 | / |
C | 可是 | 倘若 | 那么 | 既 | / | 所以 |
D | 都 | 如果 | / | 固然 | 而且 | 所以 |
A.A B.B C.C D.D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今年的冬天好像来得晚些,北方多以晴温天气为主,冬温夏清,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天温暖的惬意。
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4、下列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之战,曹操狼狈逃命的过程中,有生动的“三笑”场面。一笑引出赵云,二笑引出张飞,三笑引出关羽。这三笑既表现了曹操的顽固自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B. “三英战吕布”是指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披挂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
C. 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他不听王平的建议,将兵寨扎在山上,被司马懿指挥将士团团围住,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D. 刘备行韬晦之策后园种菜。曹操请刘备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大惊,手中筷子落地。刚好雷声大作,刘备托辞害怕打雷,巧妙遮掩过去。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薛宝钗史湘云等女孩子也劝自己致力功名时,贾宝玉感到痛心。他觉得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是“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B.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果然不孚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表现出非凡的治家本领。
C.精眀干练的王煕凤也有艰难窘迫之时,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也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力交瘁而死去。
D.“空对着,山中髙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内心的痛苦使贾宝玉艰于呼吸视听,终于他离家出走了,而宝钗将在孤寂中抱恨终身。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要关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制度的创建和运行是其中的关键,因而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②“制”和“度”两个字,虽然在上古文献及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里面就可以见到,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形成“制度”这个概念则比较晚,可能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当然,有的文献认为黄帝创建制度,也有文献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在制定制度。
③制度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行政,小到民众日常,无不与制度相关。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说,治国须有“絜矩之道”。所谓 “絜矩”,就是规矩制度。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说:“如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引当时人的说法认为:“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须有规矩制度,使各守其分”。
④制度的创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人民群众实践和社会发展实际反复研判权衡的结果。例如,周代以礼乐文明著称,其礼乐制度主要保存于“三礼”之中。《周礼》讲王朝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阐释各种礼仪制度的精神和意义。
⑤制度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有些制度可以运行数百年之久而无大的变动,主要原因是其顶层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源起、发展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适应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古代中国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相比之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而言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所以尽管其弊病不少,但运行了上千年之久。
⑥还有一些重要制度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所谓“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进行的“变法”,实际上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变革。拿著名的商鞅变法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国家授田制代替传统的井田制、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如果对于这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制度变革没有认识,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不大可能的。
⑦王国维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观点。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结晶,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其制度可以说是最佳门径。
(选自晁福林《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基础受到上层建筑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制度的创建和运行。
B.从上古文献、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看到,战国秦汉时期终于形成“制度”这个概念。
C.朱熹、王夫之等古代的有识之士对制度的普遍性、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D.以礼乐文明著称的周代,其礼乐制度大多保存于《周礼》《仪礼》《礼记》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开篇谈及制度史的研究,接着介绍了制度的产生、概念及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B.文章分别从制度的保持与改变两方面,论证了制度在运行中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文章末段引用王国维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了解社会制度是认识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第5段,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证明,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反复研判、权衡人民群众实践和社会发展实际,才能创建出符合时代的制度。
B.科举制度是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选拔制度,因此,它虽不完美却运行了很长时间。
C.商鞅变法发生在社会形态产生根本变革时期,可知当时诸侯国大都在进行“变法”,
D.如果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有了深刻认识,就能大致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状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无法抵挡瑟瑟秋风,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①。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②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亦作“浮瓜沉李”。语出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②蕖: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也体现了词人的豪爽闲适。
B.池中流水涓涓,水势虽轻缓,但也长年累月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2】本诗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天子既好宛马,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①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尽虏破宛矣。天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是岁太初元年也。
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兵而还。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及议者皆愿罢击宛军,专力攻胡。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益发戍甲卒十八万,而发天下七科适②,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节)
注:①盐水,指盐泽地区,为沙碛之地。在今罗布泊一带。②科适,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使数百人为辈来 辈:成批地
B. 人少,不足以拔宛 拔:攻取
C. 则大夏之属轻汉 属:附属
D.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 案:追究,查办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寇,中国古代汉人对北方和西南部的游牧民族的蔑称。
B. 太初,中国历史上曾用于多个帝王的年号。文中指汉武帝太初年。
C.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亦泛指高官。
D. 校尉,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官职。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尉,古代官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根据第一段,概括天子决定派军讨伐大宛的原因,不超过30个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城里有两家著名的饼店,一家在西城,一家在东城。
西城店坚守传统,为了保证品质和风味,坚持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以至产量有限,不得不每天限量供应。
东城店则积极跟随时代,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外卖等新业务。因为销量大增,于是放弃传统制作方式,把多个环节改为机器完成。东城店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但是,很多东城店的顾客每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忍不住到西城店排队尝尝西城店的口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