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下列各句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人皆得以隶使之 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 作者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C. 某市原副市长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该副市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D.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4、各句中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临走时明知道这比拟相当轻率,但还是忍不住要粗略地试探一下他的意见。
B.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烟在喧闹黎明来临之际寻找片刻的宁谧。
C.在大路干涸的车辙里有一条被雨水冲刷的小鱼。
D.女儿像云霞般轻盈,体态婀娜。
5、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栈,俗称“栈道”,古人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B.分野,指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区)分别配于地上的州国。
C.山东,战国时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即东方的各诸侯国。
D.锦城,蜀汉曾在成都设官专收棉织品,故称成都为锦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意义。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于当代读者无疑是--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必须导致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如果有人问: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摘编 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B.鲁迅在杂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都表现出文体创新的先锋性,其中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
C.鲁迅提倡的“诚与爱”的道德观念,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切中了当今社会的弊病。
D.对于当今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塑造,鲁迅的作品都提前专门作过回应,充满了前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鲁迅作品的审美、认知和现实三个方面的意义对开篇所提问题进行了分析。
B.文章用“学做人”作结,对今天仍然提倡读鲁迅的原因,做了全面而简明的概括。
C.文章在阐释当今阅读鲁迅的现实意义时,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直接引用鲁迅和郁达夫的话来突出鲁迅的无私精神和认知智慧,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应现实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够使鲁迅的作品在走向大众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B.鲁迅对塑造新型民族性格的看法,与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比较吻合。
C.当今社会选择德治法治并举,这可以在鲁迅对纯洁高尚道德的提倡中得到启发。
D.当今学者只有从回应现实这个点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鲁迅研究的现实功效。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绍熙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骤起一场风雨,此前两年诗人被罢官,归隐山阴故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第一、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风大雨急、村落暗黑的情景,照应诗题。
B.第一首第三、四句叙写诗人在室内裹毛毡烤火的状态,语言平易朴实,浅显易懂。
C.第一首诗运用了叙述方式,第二首诗描写了梦境;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两首诗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和感染力。
【2】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相比,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将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10、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