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对所选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矣”,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B.烛之武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
C.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
D.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选文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智”字。
2、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 欲辟土地,朝秦楚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用来证明这里就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迹,以增添真实感。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乱”“穿”两字写出了江石错列,直插云霄之态势,“拍”“卷”两字则描写出江涛汹涌奔腾,拍击江岸的力度与声响。
C.“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形象地写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姿态潇洒,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D.“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苏轼不仅身游赤壁,而且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他倾慕周瑜的丰功伟绩,慨叹自身功业无成,又有豁达的自我解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月28日,全球举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旨在呼吁人们从生活做起,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保护环境。
B. 电视连续剧《潜伏》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C. 中国话剧与西方话剧的渊源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全面了解中国话剧,必须同时了解西方戏剧。
D. 瑞士天王费德勒在被小将穆雷打败后,面对失败不以为意,他说:“我并不在意输赢,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很享受这项运动。”
5、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杜一般多指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B. 鲁迅字豫才,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
C.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等,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D. 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这种古诗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乡村复制品
李光彪
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悟。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那些百里挑一的树木,仿佛是从乡村筛选出来选送部队的精兵,栽在街道旁,或是公园、广场、机关,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装点城市的容妆。那些如牛巨石,也被选美似的运进城市,立在显眼的地方,并镌刻上名人的题字,成为了城市文化瑰宝的象征。回到家里,看看锅里煮的,碗里端的,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酒、肉、菜、油、盐,以及很多生活用品,都来自于乡村,都是农民耕耘土地奉献的硕果。即便是那些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用具,或是瓷器、篾器、石器等家具什物,虽然从它们的身上已闻不到泥土的气息,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加工制作得再精美,最初的原料还是产自于乡村的泥土。就连自己的住房,所需的砖、瓦、砂、石,同样还是来自于乡村山川的给予,并且都是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淘金的农民兄弟亲手建盖。
转眼,我在挤压的城市里打拼了三十年,不知不觉,在习以为常的岁月里老去,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反而开始厌倦城市的喧嚣、污染与拥挤,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道路、村庄、老人、特产等很多事物。偶尔踏入乡土,住上几天,吃着有泥土芳香的农家菜饭,听着鸡啼狗咬,雀鸟叽喳,虫蚁啾,看着牛羊吵闹,不停蹄的驴骡马,憨厚拱槽的猪,就倍感亲切。生于斯,长于斯,依存于乡村泥土的一切,原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其实,人是泥土的后裔。每个人不管走多远,离开乡村多久,不论穷富贵贱,不论官商庶民,心中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老家,灵魂永远被牢牢拴在了乡村,那片泥土永远是自己的衣胞。直至生命终极的那一刻,尸骨仍然会像一粒种子,埋入乡村的泥土,坟头上再生的草木,就是自己的化身。
乡村逃兵、城市俘虏的我,像模像样住着村庄一样的别墅,开着飞鸟一样的汽车。可是,早已脱掉布鞋穿上皮鞋,脱掉粗布衣裳穿上西装的我,总是割舍不下乡村的很多事物,有时总想把自己还原成乡村人的样子。试图复制一些乡村的事物,养过鸡猫狗兔,或多或少都栽着来自乡村的桃梨果木,种着萝卜瓜菜。在一茬茬泥土的问候中模拟着一缕缕乡愁。人生易老天难老,少小离家老难回。溺入城市的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来生回不去乡村的我,透过记忆的反光镜,不断地反复梳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才恍然大悟: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被城市翻版,变成了乡下人的复制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与感悟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性情,又能引起现代人乡土寻根的共鸣。
B.本文通过对大量农村事物与城市事物的描写,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眷恋乡村,悔恨进入城市的情感。
C.本文构思精巧,既有按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安排,也有以地点转换为思路的局部设计,深刻地诠释了“乡村复制品”的内涵。
D.作者久居城市,但仍从乡土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E.溺入城市的作者多次追问自己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答案。既照应文章开头,又凸显了现代人在城乡转换中的不知所措。
【2】请简要回答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我是乡村复制品”的含义。
7、补写出下列句中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的刻画出来了。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与男子在结婚问题上产生分歧后,她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原因,再将婚期定在秋天以平息男子的愤怒。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软写周瑜雄姿英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绩;而自己过早生出白发,感慨人生如一场梦,只好“_______________”,让后人感喟不已。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巴峡①
王维
际晓②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③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的一段,因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故称巴峡。②际晓:犹黎明。③树杪:杪音miǎo,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安元信,字子言,代北人。元信以将族子,便骑射,幼事武皇,从平巢、蔡。光启中,吐浑赫连铎寇云中,武皇使元信拒之,元信兵败于居庸关。武皇性严急,元信不敢还,遂奔定州,王处存待之甚厚,用为突骑都校。乾宁中,处存子郜嗣位。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梁将氏叔琮之攻河东也,别将葛从周自马岭入,元信伏于榆次,挫其前锋。梁将李思安之攻上党也,王师将壁高河,为梁军所逼。别将秦武者,尤为难敌,元信与斗,毙之。由是梁军解去,城垒得立。武皇赐所乘马及细铠仗,迁突阵都将。庄宗嗣晋王位,元信从救上党,破夹寨,复泽、潞,以功授检校司空,赐玉鞭名马。柏乡之役,日晚战酣,元信重伤,庄宗自临傅药。其年,改检校司徒。从庄宗定魏博,移为博州刺史。与梁对垒德胜渡,元信为右厢排阵使。庄宗平定河南,移授横海军节度使。时契丹犯边,元信与霍彦威从明宗屯常山,元信恃功,每对明宗以成败勇怯戏侮彦威,彦威不敢答。明宗曰:“成由天地,不由于人。当氏叔琮围太原,公有何勇!今国家运兴,致我等富贵。”元兴乃起谢,不复以彦威为戏。明宗即位,以元信尝为内衙都校,尤厚遇之。明年,移镇徐州。王师之讨高季兴,襄帅刘训逗挠军期,移授元信山南东道节度使以代训。岁余,改归德军节度使。明宗不豫,求入。末帝即位,授潞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清泰三年二月,以疾卒于镇,时年七十四。赠太师。晋高祖即位,以元信宿望,令礼官定谥曰忠懿。
(节选自《旧五代史·安元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
B.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 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
C.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 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
D.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 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启是封建帝王用以纪年的年号,《苏武传》中的“始元”就是汉朝皇帝的一个年号。
B.河东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东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刺史最初是朝廷另派人员检核各地的不常置职官,后成为常置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D.赠,追赠,古代皇帝或者朝廷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职、勋位,以示表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元信出身不凡,多次征战。他是将门之子,自幼就侍奉武皇身边,跟随武皇征战。
B.安元信深受皇恩,享有殊遇。他即使先投靠他人后又归顺武皇,也能得到武皇宽恕。
C.安元信作战勇猛,建立奇功。他斩杀劲敌,解除围困,获得战马铠甲和官职等奖赏。
D.安元信居功自傲,不知悔改。他凭借战功公然羞辱他人,即使皇帝指出也坚持不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梁将李思安之攻上党也,王师将壁高河,为梁军所逼。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也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明确,立意准确,结构规范,不得抄袭和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