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C.六艺:古代时,官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掌握的六种知识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A.将请罪于君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__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②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很多诗人的咏叹题材。其中“__________”这两句诗使用对偶的手法,嘲讽了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③”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比如:“__________”。
A.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勖xù 訾zī詈 蟋蟀 小溪淙淙 草菅人命
B. 肄sì业 翠幄wò 鸣啭 义愤填膺 晨光熹微
C. 委蛇yí 舷xián梯 屠勠 顶礼膜拜 殒身不恤
D. 炮páo制 滂pāng沱 觊觎 病入膏盲 汗流浃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乡村治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 “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我国历史上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乡里纳入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为“乡官制”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吏员编制,体现出一定的自治性,他们对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进行补充,在许多时期发挥出较好的功能。但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突出反映在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
知晓民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经验。秦王朝严厉的舆论控制,是其速亡原因之一。顾炎武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历代统治者采取派出风俗使者、巡视官员,邀请民间人士顾问对话,甚至微服私访等方式,了解地方官治理下的社会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汉代著名的“盐铁会议”,就邀请了社会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就盐铁是否官营等问题与官方公开辩论。而历代地方民众亦有向各级政府上诉、上告、举报的权利。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之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
社会救助。在《周礼》《礼记》等传统典籍中,已有政府应当承担社会救助的思想与救助内容和制度的设计。儒家的“大同”“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一个多灾国家,据学者不完全统计,从秦汉到明清,各种灾害与饥荒约有5079次。鳏寡孤独废疾贫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常态。养老长幼、救灾济贫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思想家和历代政府关注的问题。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宗族与民间的互救互助是国家救助的补充,也是我国特色。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的办法,显然是比较好的经验。
(摘自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国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报》2019年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天下治理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
B.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体现在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编制吏员。
C.舆论控制是秦朝灭亡因素之一,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论证时采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层次清晰。
B.文章以依靠宗族乡绅等协同国家治理等例子,论证了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
C.文章末段谈到了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也提及了经验与特色。
D.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由此看出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
B.古代知晓民情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
C.我国是多灾国家,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常态,在秦汉时期政府就有养老、救灾、济贫等相关制度措施。
D.经验证明,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是较好的方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相传杜宇为蜀国古帝魂魄所化,历代诗人常借以表达情思。《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琵琶行》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谪居环境的凄苦。
(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形象。《赤壁怀古》中作者欣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风度和赫赫战功,《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赞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恢弘气势。
(3)古人对学习有很多论述。韩愈《师说》中借用“_________________”间接指出学习的必要途径,而荀子《劝学》中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亲身体验来强调思而不学的低效性。
(4)杜甫是一个有着深挚爱国情怀的诗人。《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见,即便是在穷困潦倒之时,他也并不局限于个人悲酸的狭小天地,而且时刻关注国家命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③。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并非实景,借长安金掌露水成霜来写汴京已是深秋时节。次句实写秋空,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B. “人情似故乡”一句,词人在重阳佳节感受到友人的温暖,这让词人想起了故乡,但友人不是故乡亲人,这让他既欣慰又心酸。
C. “兰佩紫,菊簪黄”一句,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 “欲将”二字与“莫”字呼应,既将全词收束,更觉余韵悠然,在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中,表达了词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2】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为重阳之作,请分析这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9、阅读下面文言,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砯崖转石万壑雷(冲击)
B.请以战喻(请您) 此情可待成追忆(哪能)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寻声暗问弹者谁(悄悄)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2】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蜀道之难,难于.青天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诗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D.子规:即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结尾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行仁政、王道,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9%”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